土豆种植迎来科技革命:从“土豆米”到智能化管理
土豆种植迎来科技革命:从“土豆米”到智能化管理
土豆,这个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种植历史的作物,正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科技革命。从种植到加工,一系列创新技术正在改变传统土豆产业的面貌。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令人振奋的新突破。
“土豆米”:让土豆成为餐桌新宠
2024年11月,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从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传来:中国第一条“土豆米”生产线正式建成投产。这项由中科院院士吴奇带领团队历时5年研发的创新技术,将给中国人的餐桌带来新选择。
“土豆米”并不是简单的土豆粒,而是一种利用新型加工技术把新鲜土豆转化而成的米粒状淀粉制品。这种加工技术改变了土豆淀粉链的构型,让土豆不仅口感更佳,还兼具美味和营养。
更值得一提的是,“土豆米”的加工经过高温高压灭菌,已经熟化,无需洗米浸泡,和普通大米一样可用电饭煲烹煮,所需的水量和时间均远少于煮白米饭所需。用2.5吨土豆可以加工出1吨“土豆米”,首条生产线投产后,预计年加工新鲜土豆2500吨,生产“土豆米”1000吨,实现产值3000万元左右。
机械化智能化:让种植更省工省力
在甘肃农垦条山农场,一场数字化革命正在上演。在这里,智慧农机已成为田间管理的主力军,天上飞的无人机,地上跑的各种北斗导航机械,都成了马铃薯种植的好帮手。
打药机来回穿梭,所经之处,一道道药雾均匀喷洒在马铃薯茎秆和叶面上,短短一小时,就完成了近百亩马铃薯统防统治任务。相比传统的人工防治,这种方式不仅能加速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技术和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有机融合,还能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和农药利用率,最终达到为农业增效增收的良好效果,推动马铃薯产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在另一块大条田里,技术人员正借助一部智能手机,操作手机程序启动了田间滴灌带智能电磁阀门。从灌溉到施肥,都可以通过该系统进行远程操作,不再需要在田间地头守着。近年来,条山农场大力推广网络技术、数字技术,以智慧农业为引领,采用北斗导航系统,保证作业质量和作业精度。同时,通过一系列数字农业科技措施的投入,正成为推动条山农场农业生产的深度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法宝。
种植技术优化:让产量品质双提升
在种植环节,新技术也在不断涌现。例如,稻草覆盖免耕法正在一些地区推广。这种技术是在水稻收获后直接开沟播种土豆,并用稻草全程覆盖。这种方法不仅减少翻耕和除草工作量,还能提高产量、改善土壤结构。
此外,水肥一体化技术也在多地应用。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可以根据马铃薯不同生长期需水量、需肥量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设定,定时定量配置所需液体配方肥。现在仅需一台电脑就可实现整体运行,真正做到了省时省力。
种子工程:为丰收奠定基础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有好的原种才有好的产量和品质。”条山农场副经理焦慧元一语道破了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条山农场建成了组培室、灭菌室、培养基储备室、接种室、称药室、生物检验室、光照培养室、炼苗室、原原种繁育基地、种薯储藏窖等一系列的配套设施,其中,原原种繁育基地总占地面积为124亩,拥有半自动化日光温室12座,防虫网室75座。原原种生产严格按照种薯生产工艺流程操作,从源头上确保了生产出优质高效的马铃薯种薯,也是条山农场马铃薯产量高、品质好的关键。
目前,条山农场年生产脱毒马铃薯原原种2000万粒、种薯7000吨、商品薯10万吨,平均亩产量3.5吨、亩产值5000元以上、亩净利润1000元以上,培育了马铃薯新品种亚条薯1号,有1万吨马铃薯气调库。2024年种植马铃薯2.8万亩,自有耕地种植1万亩、流转土地种植1.8万亩,预计实现收入1.5亿元、利润3000万元。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让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更让土豆产量和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深入,土豆产业正朝着现代化、智能化的方向快速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