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妈妈”林常珍:一颗荔枝带动200名妇女创业就业
“荔枝妈妈”林常珍:一颗荔枝带动200名妇女创业就业
“荔枝妈妈”林常珍的故事,是广东茂名荔枝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作为高州市根子镇柏桥农创园园长,她不仅是一位普通的果农,更是一位带领乡亲们共同富裕的领路人。
从“赊账”到“荔枝妈妈”
在茂名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林常珍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荔枝妈妈”。这个称呼的由来,源于她独特的经营方式。“村民们信任我,先把荔枝‘赊账’给我,我卖了荔枝再给他们钱。大家来拿荔枝款的时候,很多人不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就说‘荔枝妈妈’我来拿荔枝钱,这样传开了。”林常珍说。
这种基于信任的交易模式,不仅解决了农户销售难的问题,也让她赢得了村民们的广泛认可。随着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她的核心社员从成立时的16户增加到52户,越来越多的农户希望加入这个大家庭,因为合作社收购荔枝的价格往往比市场价高出2-3元/斤。
合作社模式带动妇女创业就业
在林常珍的带领下,柏桥村的荔枝产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她不仅自己致富,更带动了周边200多名农村妇女实现创业就业。在她的合作社里,妇女们不仅能够获得稳定的收入,还能学习到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
这种模式的成功,离不开广东省对农村妇女创业就业的支持政策。据统计,仅在茂名市电白区,2024年前三季度就发放了2600万元的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贷款,直接带动261名妇女创业发展,间接带动4000多名妇女就业。自2012年项目启动以来,累计发放贷款2.99亿元,直接扶持3840名妇女创业,间接带动5.8万多名妇女就业。
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林常珍深知,要让荔枝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她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推动荔枝种植和加工技术的升级。在她的带动下,柏桥村成功实施了“产业链上建党组织”的做法,培育了一批“土专家”和高素质农民。
同时,她还注重发挥年轻人的作用。她的两个儿子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投身电商行业,通过线上平台将荔枝销往全国。这种“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不仅拓宽了销售渠道,也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以前只能卖10元/斤的荔枝,现在可以卖到20元/斤。
荔枝产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
茂名荔枝产业的发展,是广东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成功案例。据统计,茂名全市85%的农户从事荔枝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超过110亿元,荔枝主产镇人均收入高于全市平均值30%。2023年,通过推进“百千万工程”,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了15%。
从全省来看,广东荔枝产量占全国的41.89%,2022年产量达到126.89万吨。荔枝产业不仅带动了农户增收,还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以增城为例,2023年荔枝产业园总产值达8.36亿元,辐射带动种植超2万亩,联农带农2725户,农民人均年收入达41300元。
经验启示
“荔枝妈妈”林常珍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地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有益借鉴:
合作社模式:通过合作社组织农户,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市场竞争力。
科技创新: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推动产业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电商赋能:利用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实现“从枝头到舌尖”的快速流通。
政策支持:充分利用政府的扶持政策,如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贷款等,解决资金难题。
人才培养:注重培养高素质农民和年轻人才,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林常珍的故事,展现了一个人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带动一方百姓走上致富之路。她的成功,不仅是个人的成就,更是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