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一座被大火摧毁又涅槃重生的“江南”城市
长沙:一座被大火摧毁又涅槃重生的“江南”城市
长沙,这座被誉为“最像江南”的城市,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更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从唐朝的“江南西道”到如今的“工程机械之都”,长沙用其独特的发展轨迹,诠释着一座城市的坚韧与活力。
一说到江南,人们大多想到苏杭、淮扬等城市。那里有聪慧温婉的才子佳人,是小桥流水的富庶水乡。古人的诗句中所写的“江南”,也多是指江浙一带,如《忆江南》中的“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但在湖南却有这样一座城市:由唐至清,它的“江南”风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私家园林修建达到顶峰;这里商贾云集,市井繁华,一片欣欣向荣之景,可与如今的江南地区相媲美。
这座城市就是长沙。长沙、江南二词在一起,有种“破次元”的感觉。听起来毫不相关的两个地方,究竟有什么联系呢?
长沙,一个颇有江南韵味的古城
在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江南,指的正是长沙。这并不是杜甫的笔误。在唐朝时期,名为“潭州”的长沙,就被列入“江南西道”。那时候的江南西道,北至长江中下游,西至湖南雪峰山,南至五岭,东至浙江天目山和福建武夷山。
湘江风光带旁的杜甫江阁,纪念着曾在长沙留下数十首诗篇的诗圣杜甫。(图/pexels)
长沙城南枕丘陵、西屏岳麓,三面环水。“一簇楚江山,江山胜此难”的岳麓山峡谷深幽、树木茂密,山涧流水淙淙、云雾缭绕。“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的湘江两岸白沙如雪,垂柳如丝,江面上烟水云天,千帆竞发。
在描写长沙山水的唐诗中,舟、船等物象频繁出现,如“檐底系扁舟”“湖色春光净客船”等等。打开地图看,长沙境内河流纵横,除湘江之外,还有浏阳河、沩水、捞刀河、靳江等支流,是典型的水乡泽国。
湘江上,小舟泛起涟漪。(图/unsplash)
长沙不仅长得像江南,它在经济上也有江南的“影子”。
唐朝以前,长沙处于火耕水耨中,地广人稀;唐中叶后,北方战火连天,百姓不得安宁,全国经济中心慢慢转向海晏河清、生产技术日益精进的南方,长沙因此受益不少。
当时长沙已参与全国漕运大循环之中,对外商道便捷,沿湘江可入洞庭,顺长江而下可达扬州、宁波等地,往北可通荆襄、洛阳的商道。
那时的长沙与浙江同为两大瓷器出口基地,晚唐的长沙窑更是世界陶瓷“丝绸之路”的起点。
货肆行铺林立,湘江货船相接,是长沙繁盛的真实写照。杜甫曾用“药物楚老渔商市,市北肩舆每联袂” “著处繁华矜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来描绘长沙的商业盛景。
如今依旧繁华的长沙。(图/unsplash)
到了宋朝,长沙在行政区划上从属于“荆湖南路”,自此失去了“江南”的名头。
但长沙的江南风貌并未因此而停止塑造。由宋至明清,许多朝廷官员与文人来到长沙,他们游历山水、吟诗作画,一时间长沙名士聚集,出现了很多精致小巧、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园林,比如两江总督李星沅的芋园、湘军将领周达武的蜕园等等。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曾国藩祠的浩园。它是清代长沙最大的私家花园之一,广袤十数亩,为桥一、楼一、亭五、台二;池畔垒石为山,桥亭水竹,异木争妍。浩园建成以后,常有湘军将帅、省城官绅和名流雅士前来,一同作诗唱和,聚宴相会。
然而,这些雅致的江南园林,甚至都没来得及被彩色相机记录,就被一场熊熊大火所破坏。
一场大火,三千年足迹灰飞烟灭
这场大火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它让原本安宁的长沙城,在顷刻间化作人间炼狱。
1938年10月,广州和武汉相继被日军攻陷,地处武广之间、由中国军队控制的长沙,成为日军联系武汉和广州两大重镇的阻碍,是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地。
(图/《战长沙》)
作为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介石深感抗战形势已危如累卵。为了防止长沙城内资源被利用,阻敌前进,蒋介石做出了在日军到达前放火焚毁长沙,实行“焦土抗战” 的决定。
11月12日上午,湖南省政府主席收到来自蒋介石的长沙焚城密电,蒋介石特意嘱咐要妥密准备。长沙政府安排了300名士兵,调集大量内装汽油的消防车,并以长沙城东南角的天心阁为放火信号点。
所有人都在焦急等待。但万万没想到,13日凌晨,长沙南门口外的伤兵医院突然提前起火,不到十五分钟,南门已有三处起火。火势迅速蔓延,天心阁已火光四射,全城陷入一片火海。那些未被提前疏散的长沙百姓,大都还在睡梦中,根本来不及逃走。
凄厉的哭喊声、恐怖的嘶叫声、混杂着建筑的爆炸声响彻整个城市上空,可此时日军还远在长沙120多公里以外。
(图/《战长沙》)
这场大火足足烧了五天五夜,长沙全市有1100多条街巷(不包括水陆洲和河西),全部焚毁的有690余条,综计严重受灾的街道近90%。
长沙城自春秋战国以来所积累的珍贵文物,也在这场大火中焚毁殆尽。比如天心阁古城墙、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贾谊的故居、两江总督曾国藩的芋园等长沙古典园林,都遭受了致命的破坏;旧时长沙最高学府——长沙府学宫,其所藏的古籍善本、历史典籍通通化为灰烬;史学大师陈寅恪存在家中的文稿与批注书籍,也被烧了个精光。
大火造成的经济损失约达5541亿元(法币),大概占当时长沙总财产的43%。这是一个没有上教科书的中国近代抗战史惨案。
(图/pexels)
大火之后,周恩来和叶剑英在衡阳组织长沙火灾善后突击工作队,日夜兼程赶至长沙,主持救灾工作。同时国民政府的救济工作及时有效,大米、食盐、煤炭供应安排较妥当,民众还可以申请小本借贷,缓解生活压力,长沙才不至于走投无路。
可还没等长沙从这场大火中彻底缓过来,中国军队与日军又在长沙展开了四次会战,最终长沙在第四次会战中失守,不幸沦陷。满目疮痍的长沙城,甚至未能给后世留下一处完整的历史遗迹。
涅槃重生,火凤凰长沙的自救之路
直到抗战胜利,长沙才有了一丝重生的曙光。
长沙在应对国共内战的同时,掀起了一波“成立潮”。各种工委、党支部等组织、协会相继成立,战时新闻刊物创刊成功;受战争轰炸影响的粤汉、湘赣等公路铁路桥段也得到修复。
新中国成立后,长沙终于过上安稳日子。但作为中部城市省会,长沙在国家经济建设中没有捞到什么好处。
建国之初,长沙现代工业几乎一片空白,但隔壁的武汉已在大力建设大桥和生产钢铁,1952年工业总产值达到5.52亿元,是长沙的2.7倍。
“一五”时期,在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里,湖南仅有4个项目,分别是株洲热电站、硬质合金厂、331厂和湘潭船用电机厂,长沙一项也没有。
很难想象,如今高楼林立的长沙,曾经的现代工业却几近空白。(图/unsplash)
没有得到“偏爱”,长沙只能按部就班,走过了不温不火的四十余年。
到了改革开放,湖南的好邻居——广东,趁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兴办大量工厂,创造出许多工作机会,使得包括长沙人在内的大批湖南人南下务工。
1985年至1990年短短五年间,湖南人迁往广东、湖北、江西等省份的人口多达37万,其中广东约占57%。
留不住人,也非国家“天选之子”的长沙,未就此唉声叹气摆烂。到了90年代,霸蛮的长沙终于有了可大展身手的领域。
这时全国大搞基础设施建设,但国内没有起重机和挖掘机等作业机械,只能靠进口。
这种局面锥刺着中国工程机械科研院所知识分子的神经。带着“产业报国”的赤诚和热血,长沙建机院副院长带头走产业化市场化道路,1992年成立公司,给全国各个建筑工程生产机械装备。
这个牵头公司,即后来赫赫有名的中联重科。它在成立的第二年,就研发出第一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混凝土输送泵,让全国逐渐摆脱对进口机械的依赖,当年实现利税230万元。
长沙美食。(图/unsplash)
长沙的第二产业起色明显,第三产业也不落下。
要知道长沙人是生活乐天派,讲究吃喝玩乐,爱搓麻将,爱逗乐。90年代末,有趣欢乐的港台电视台接入内地,让以新闻立台的湖南卫视看到电视娱乐的机遇。于是《快乐大本营》《越策越开心》《快乐女声》等爆火节目横空出世,打响湖南卫视“快乐中国”的招牌。
近30年过去了,工程机械和文娱行业是如今长沙的两张王牌。90年代的长沙,估计没想到未来全球工程机械企业的50强,自己能独占5强。
也不会想到,自己能成为中部第二个实现GDP万亿的城市,2022年全国GDP排第十三名。
增长迅速的GDP、在主要城市中偏低的房价收入比和丰富有趣的娱乐生活,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长沙。2022年末,长沙常住人口为1042.06万人,比2021年末增长了1.8%,成为全国人口增量第一城。
湖南卫视出台的综艺一直备受关注。(图/《向往的生活》)
长沙再也不是过去那个际遇不佳的“无名之辈”。从繁盛一时的“江南”城市,到如今为人乐道的网红之都,长沙这一路走来,有太多的心酸苦楚。
但没人想沉浸在过去的伤痛之中。或许当霸蛮的长沙人面对那段失意的历史时,千言万语终将化作这句话:
长沙是砸(个)嬲噻(极好)的城市,我们都晓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