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患者安全日:药品不良反应知多少?
世界患者安全日:药品不良反应知多少?
2024年世界患者安全日的主题是“提高诊断质量,促进患者安全”,强调了正确和及时诊断的重要性。然而,除了诊断外,药品的安全性也不容忽视。药品不良反应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了解药品不良反应的知识,学会如何预防和应对,对于保护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什么是药品不良反应?
根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这种反应是药品的固有属性,几乎所有药品都可能产生副作用或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主要分为三类:
A型反应(量变型异常):与剂量相关,是药理作用增强或延伸所致,发生率高而死亡率低。例如,阿托品引起的口干、抗凝血药导致的出血等。
B型反应(质变型异常):与正常药理作用无关,与剂量无关,难预测,发生率低而死亡率高。如药物过敏反应和特异质反应。
C型反应:潜伏期长的不良反应,如致癌反应,用药与反应出现时间关系尚不清楚。
药品不良反应的表现形式
药品不良反应的表现形式多样,常见的包括:
- 消化系统症状: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
- 皮肤症状:皮疹、瘙痒、荨麻疹等
- 神经系统症状:头晕、头痛、失眠等
- 全身性反应:发热、乏力、过敏性休克等
如何预防药品不良反应?
遵医嘱用药:严格按照医生指导使用药品,不随意增减剂量或停药。
详细告知病史:就诊时及时告知医生和药师自己的既往疾病史及过敏史,避免再次使用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
仔细阅读说明书:用药前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品的用法、用量、禁忌和潜在不良反应。
谨慎对待药品广告:不要轻信药品广告,部分广告可能夸大药品功效,对药品不良反应避而不谈。
加强用药监测:用药期间密切关注身体反应,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
2023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241.9万份,其中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83.3万份,占同期报告总数的34.5%。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37.8万份,占同期报告总数的15.6%。
从报告来源看,医疗机构是主要报告来源,占90.1%,其次是经营企业(6.3%)和持有人(3.5%)。从患者年龄分布看,14岁及以下儿童患者占8.4%,65岁及以上老年患者占33.1%。
结语
药品不良反应是药品的固有属性,但通过合理用药和密切监测,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对人体的危害。如果对用药存在疑问,应及时咨询专业医疗人员。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参与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报告,为药品安全监管提供科学依据,共同维护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