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春节申遗成功 解锁非遗里的“年味密码”

创作时间:
2025-01-22 04:24:41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春节申遗成功 解锁非遗里的“年味密码”

2024年12月4日,在巴拉圭共和国首都亚松森召开的第十九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上,“春节”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申遗成功的第一个春节,即将到来的蛇年春节值得被铭记。

距离春节不到半个月,许多家庭开始着手准备“年味”,买春联、剪窗花、备年货、画年画……这些承载着中华民族智慧与情感的非物质文化活动,穿越时空,照亮这片古老土地上的每一个角落。
皮影戏、傩戏、打铁花、花灯等“限定”非遗活动也在春节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焕发出勃勃生机。跟着这些UP主,探秘传承千年的技艺,感受来自东方的文化震撼。

江寻千:火花中的春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在春节小故事中,人们用烟花、爆竹驱赶年兽,迎接新年的到来,春节也由此与“火花”结下不解之缘。拥有459.7万的B站UP主“江寻千”,就以“火花”之名,带领观众一睹非遗文化的绚烂。
“江寻千”早期作品以制作传统美食为主,温暖的画面、细腻的声音,名为“九月”的小姐姐在镜头前展现糕点的制作过程,也因此成为B站的知名美食UP主。随着对传统文化逐渐“上头”,“江寻千”踏上了一条非遗“练习生”之路,而学习的第一个非遗表演项目就是与春节相关的“打铁花”。
打铁花是流传于豫晋地区的民间传统烟火表演技艺,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春节期间,表演者会在空旷处搭建起高6米左右的花棚,上面绑满各种烟花、鞭炮等。十余名表演者轮番用花棒将高达千度的铁水泼洒到花棚上,铁水冲击形成点点星光,点燃烟花、鞭炮,瞬间一朵绚烂的火花绽放。表演者们赤膊上阵,在火花中舞龙祈福。
正是这般文化与视觉的双重冲击,“江寻千”决心传承这一技艺,2023年6月发布的第一条关于“打铁花”的作品,就是她远赴河南确山县拜师学来的。
打铁花需要舞动7斤柳木棒,面对1600摄氏度的铁水,危险与力量使得该技艺大多由男性传承。“江寻千”并未放弃,反而更加刻苦练习,先从打击开始。左右横握一根柳木棒,在木棒端头的凹槽处放上石头,拿着另一根木棒的右手用力挥舞打击左手的凹槽正下方,将石头打击到十几米的高空才算合格。
随后是打水练习,1600摄氏度的铁水容不得一点失误,因为即使是芝麻大的铁水也会把皮肤烫伤,所以必须打出蒙蒙细雨的效果。同时,需要克服人类对烈焰的天然恐惧,以勇气去对抗高温。“江寻千”就这样跟着师父练习一个多月,最后以一场精彩的打铁花表演,成为千年来确山县打铁花的第一位女传人。
在打铁花项目中,“江寻千”共发布4条相关作品。从开始学习到打铁花表演再到组建中国第一支女子打铁花队,她用自己的力量传承着古老的技艺,也述说出巾帼不让须眉的故事。

唱饭的王小潮:傩舞起 百病消


头戴鬼面、身着长袍、踩着鼓点、载歌载舞。这不是日本的“百鬼夜行”,而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傩戏。
傩戏又称鬼戏,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祭祀舞蹈,通常在农历正月期间表演,主要流行于中国福建、湖南、两广等南方地区,目的是驱鬼逐疫,祈求来年的安庆。初看傩戏会被鬼面和舞蹈所震撼,但如果深知背后的文化含义,这代代相传的祭祀之舞,会让人心生敬意。
“唱饭的王小潮”与其他非遗UP主一样,从零开始拜师学艺,通过镜头和纪录片方式,讲述她与傩戏的故事。自古表演傩戏的人被看成是能与鬼神沟通的“通灵”之人,傩戏的精髓便是那形如鬼怪的傩面。
在“唱饭的王小潮”2024年8月发布的作品中,她跟着师父上山取特殊木材,既要轻便易戴,又要坚韧耐用,经得起上百年的传承,楠木、桃木等都是较好的选择。将木头锯成所需尺寸后,需要在水中浸泡七天七夜增强韧性。随后根据图案雕刻出面具形状,但每一次雕刻都是一次挑战,十个面具中常常会有两三个面具意外断裂。
面具是道具,舞蹈是核心,在“唱饭的王小潮”所到的贵州,傩戏舞蹈被分为傩堂戏、地戏和阳戏,根据地域差异又有所不同。其中最被人们所熟知的上刀山、下火海等表演,就属于特色技艺傩戏的一种表演形式。
相比传统戏剧舞蹈,傩戏是中华历史、民俗、民间宗教和原始戏剧的综合体,在当代焕发出一种神秘而深邃的魅力。不过,“唱饭的王小潮”在与传承人师父沟通中得知,往往一场演出的收获仅有一顿饭钱,大部分人都外出挣钱,导致如今傩戏的传承变得异常艰难。
也许让傩戏融入现代文化体系中,才能再次实现“傩舞起,百病消”。

南翔不爱吃饭:“复活”非遗美食


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烧花鸭……《报菜名》是播音专业学生的练习篇目,也是春晚节目中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节目。不过,大部分人都只是听说过菜名,鲜有人真正品尝到这些传统美食。
在竞争激烈的美食赛道上,有的博主以家常菜收获粉丝;有的博主靠探店吃播俘获人心;而UP主“南翔不爱吃饭”专攻制作技艺高超的非遗菜品,他翻开古老“菜谱”,按照步骤复刻出一道道传统美食来迎新年。
春节团圆之际,怎少得了美食相伴,家家都希望将“满汉全席”端上餐桌,满汉全席中最贵的一道菜是什么?传闻是名为“昆仑鲍甫”的失传名菜,需要取“龙鳞”入菜。
此“龙鳞”非传说中的龙,而是龙趸石斑鱼皮。“南翔不爱吃饭”根据书中记载的做法,取鱼皮在太阳下暴晒三个月后干蒸,鱼皮卷曲鱼鳞显现,好似片片龙鳞。但这仅是这道名菜的第一步,想要配上“最贵”之名,配菜调味自然少不了。火腿、猪蹄、干贝、鸡鸭等食材熬制浓汤做底,再取鲍鱼与浓汤熬制酱汁,最后搭配鱼皮,软糯鲜香,入口润滑。
如果要选取“南翔不爱吃饭”作品中的一道菜品来庆祝“蛇年”,非“龙凤配”莫属。这道起源于古荆州的汉族传统名菜,迄今已有千年历史,相传是源于“吴国太佛寺看新郎,刘皇叔洞房续佳偶”这一历史佳话,以鳝鱼和鸡肉为主要原料,代表一龙一凤,而鳝鱼形如蛇,象征“蛇年”吉祥如意。
为了达到极致的鲜,“南翔不爱吃饭”将鲍鱼、海参、花胶、干贝、鱼唇、鱼骨、裙边、鱼籽八珍和雪蛤、人参、灵芝、枸杞四宝作为配菜加入其中,与龙凤高汤共同蒸制,成功将这道名菜端上餐桌。
非遗美食不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是中华厨艺的巅峰代表,精湛的刀工、精准的火候、创意的做法,美食以其独特的方式传承文化,“南翔不爱吃饭”也以自己的方式,让人们记住那些即将或已经失传的传统美食。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