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管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创新之路
数字化管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创新之路
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是党和国家在文化治理领域的创新举措,核心内容是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供给,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层面的美好生活需要,通过增强群众凝聚力、社会动员力助力基层治理。当前,不少县市已经开始或已经完成搭建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资讯传播、活动预约与实施、参与行为记录与反馈、文明积分累积与兑换等线上功能。
数字化管理的创新应用
数字化管理工具的引入,为志愿服务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该区以“城市智慧大脑”为中枢,通过整体性重塑智慧城市技术架构、系统性变革城市管理流程、一体化推动产城深度融合,持续推进建设“数据要素价值释放、基础设施集约智能、智慧大脑全面支撑、数字政府高效协同、数字经济高端繁荣、数字社会融合普惠、发展机制多元创新”的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现代化治理样本。
在志愿服务领域,数字化管理实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
组织模式创新:从传统的层级化管理转向多中心化。这不仅打破了地域限制,还让单位、企业、非盈利组织等各类主体都能根据自身能力组织志愿服务活动。
活动形态创新:从固定态转向片段态。这体现在时间的断续、场景的变化和信息的互动三个方面。例如,通过移动互联网,志愿者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参与服务,同时根据实时反馈优化活动效果。
供需关系创新:从派遣制转向撮合制。借助大数据分析,实现了志愿者技能与服务需求的精准匹配,提高了服务效率和质量。
评价机制创新:从结构化转向非结构化。这体现在对志愿者的激励机制上,不再单纯依靠服务时长,而是更注重服务效果和质量。
数字化管理带来的具体成效
数字化管理的引入,为志愿服务带来了显著的成效:
服务效率大幅提升:以朝阳区为例,通过“AI工厂”理念打造北京数字经济算力中心,规划3600个智能算力机柜,为中小型人工智能企业、国企、政府提供普惠算力服务。有序推进5G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建成5467个5G基站,为后续智慧化应用的落地提供基础网络支撑。
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数字化平台的建立,使得志愿服务需求与供给能够实现智能匹配。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精准识别社区居民的需求,然后快速调配相应的志愿者资源。
参与度显著提高:数字化管理降低了参与门槛,让更多人能够灵活参与志愿服务。据统计,截至2024年,全国实名注册志愿者已超过2.3亿人,志愿服务组织超过140万个。
服务模式更加灵活多样:数字化管理支持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模式,使得志愿服务不再受地域限制。例如,疫情期间,许多志愿者通过在线教育、心理辅导等形式,为居家隔离的群众提供帮助。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数字化管理为志愿服务带来了诸多好处,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在收集和使用志愿者及服务对象信息时,如何确保数据安全是一个重要课题。
数字鸿沟问题:部分老年人和偏远地区居民可能无法充分利用数字化平台,这需要我们提供更加包容的服务方式。
服务质量控制:在线服务模式下,如何确保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果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志愿服务的数字化管理将更加完善。例如,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系统可以帮助优化资源分配和服务策略;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志愿服务记录的可信流转;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志愿者提供沉浸式培训体验。
总之,数字化管理正在为志愿服务插上科技翅膀,让志愿服务更加精准、高效、便捷。这不仅优化了志愿服务的供给方式,也提升了公众的参与热情,为基层治理和社会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