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明代朝服制度:从蒙古质孙服到麒麟袍的演变

创作时间:
2025-01-22 05:37:2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明代朝服制度:从蒙古质孙服到麒麟袍的演变

明代官员的朝服制度非常严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定制的官服制服,影响了后世,明代历代的服制皆以此为基础。朝服主要用于大祀、进表、庆成、圣节等国家大典场合,文武官员都要穿赤罗青衣、青领缘白纱中单等。朝服的等级制度体现在梁冠的梁数、革带和绶的材质等方面,官员所持笏板的材质也区分品级。

01

质孙服的渊源与演变

质孙服源于蒙古传统服饰,其名称意为“一色”或“清一色”,最早是军士的戎服。质孙服的上衣下裳连于一体,衣式紧窄,下裳较短,腰间有许多褶子,并在肩膀和背部装饰有珠子。这种设计非常便于骑马射箭。

元朝时期,质孙服不仅是一种服饰,更是一种政治制度的体现。元朝设有质孙宴,这是开国皇帝忽必烈每年巡幸上都时举办的招待宗亲、大臣的专设宴席。宴会一般连开三天,赴宴者须穿清一色华贵的质孙服,并且每天要更换一次衣帽颜色都一致的服装。相传,忽必烈在一次质孙宴上选出一众怯薛(元代的禁卫军),赐予每人13套质孙服,每一套都镶有珍珠、宝石,十分华贵。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在推行汉服复兴的同时,也保留并改造了质孙服。明代的曳撒就是质孙服的演变形式,分为辫线袍、褶子衣和马面式曳撒三种形制。其中,辫线袍和褶子衣是对元代服饰的继承,马面式曳撒则是创新改造。

明代史学家王世贞在《觚不觚录》中描述曳撒:“胡服也,其短袖或无袖,而衣中断,其下有横褶,而下腹竖褶之。”1971年,山东邹县(今邹城市)明鲁王朱檀墓出土的一件织金盘龙纹黄缎袍,其形制与《觚不觚录》中描述的曳撒样式基本一致,这件工艺精美的黄缎袍对于研究明朝服饰制度和工艺发展演变具有重要价值。

02

麒麟袍的形制与文化内涵

麒麟袍是明代官员的重要朝服,其形制特征为大襟斜领、袖子宽松,前襟的腰际横有一下打满裥。麒麟袍的纹样和质料都有严格规定,体现了等级制度。麒麟袍的穿着场合主要是朝会等正式场合。

麒麟袍的立领设计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立领的形制与封建礼制密切相关,通过衣襟、袖子等细节展现穿着者的身份等级。立领的装饰如花边、滚边等体现了穿着者的社会地位。

03

立领工艺与文化价值

明代朝服的立领设计体现了精湛的工艺水平。立领采用精细剪裁和缝制技术,并饰以花边、滚边或刺绣,既美观又体现穿着者社会地位。立领的形制与儒家思想和封建礼制密切相关,通过衣襟、袖子等细节展现穿着者的身份等级。

明代朝服的立领设计与现代服饰有显著区别。现代服饰更注重个性化表达和舒适度,不受传统礼制约束,强调时尚潮流与实用性。现代服饰融合机械化生产与创新材料,在追求快速响应时尚趋势的同时兼顾环保和可持续性。现代服饰吸收全球多元文化元素,鼓励自由表达和个性展现,体现了开放性和创新精神。

明代官员朝服的立领设计,不仅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更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比现代服饰,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明代服饰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历史价值。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