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只到万只:濒危物种保护的中国奇迹
从7只到万只:濒危物种保护的中国奇迹
在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最新发布的红色名录,目前已有超过166,061种物种被评估,其中约46,337种物种正面临灭绝的严峻威胁,占全部评估物种的28%。具体而言,41%的两栖动物、37%的鲨鱼和鳐鱼、44%的造礁珊瑚、34%的哺乳动物以及12%的鸟类都处于危险之中。在中国,这一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有1,968种物种正面临灭绝威胁。
然而,在这看似严峻的形势下,却有一系列令人振奋的成功案例,展现了人类保护濒危物种的决心和能力。
朱鹮:从7只到万只的奇迹
1981年,在陕西省汉中市洋县,人们重新发现了世界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为了保护这一濒危物种,国家在洋县设立了专业保护机构。经过30多年的努力,全球朱鹮种群数量已突破万只,其中野生朱鹮达到6000多只。这一成就不仅将朱鹮从灭绝边缘拯救回来,更成为了世界拯救濒危物种的成功范例。
江豚:重返长江的“微笑天使”
2021年,两头江豚从石首天鹅洲迁地保护区被挑选出来,经过两年的适应性训练,它们具备了在流水中寻找和捕食饵料鱼的能力,并养成了主动探测、识别和躲避船舶的习性。随后,它们被成功放归长江干流。这一过程采用了无线电发射机、水下声信号监测点等多种科技手段,确保了放归工作的顺利进行。目前,长江干流的江豚数量已达到100头左右,四代科研人员的坚守,不仅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提供了新思路,还为全球其他10余种濒危小型鲸类保护带来了曙光。
藏羚羊:高原上的生命赞歌
藏羚羊是青藏高原的旗舰物种,20世纪80年代,由于藏羚绒的巨额利润,盗猎猖獗,藏羚羊数量急剧下降,一度面临灭绝的危险。经过多年的生态保护和打击盗猎行动,藏羚羊数量已从20世纪末的不足7万只,增加至目前近30万只,保护级别也从濒危调整为近危。这一成功案例表明,通过持续的保护努力,物种数量是可以恢复的。
科技助力保护:智慧保护体系的构建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创新技术被应用于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中。例如,智慧化数字化监测系统、远红外相机、大数据+物联网、物种AI识别等数字高科技手段的应用,有效强化了对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所列物种进出口的规范化管理,提升了野生动植物日常巡护及监测保护工作的效率,阻击了互联网野生动植物非法交易,拉近了公众与野生动植物的距离,推进了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林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高质量发展。
个人如何参与保护行动
保护濒危物种不仅是政府和专业机构的责任,每个人都可以贡献自己的力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以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等法律法规,对纳入《进出口野生动植物种商品目录》管理范围的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实施进出口许可管理,要求进出口濒危物种必须获得相应的允许进出口证明书。
申请濒危物种进出口许可证需要准备相关材料,包括申请报告、企业营业执照、法人身份证等,提交至所在地林业主管部门或濒管办相关机构。审批通过后,相关部门将向申请人发放濒危物种相关证件。申请人在办理过程中应如实提供资料文件,不得弄虚作假,确保濒危物种来源合法,不得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濒危物种。
结语:共同守护地球家园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的基础,每一个物种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朱鹮、江豚到藏羚羊的成功保护案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采取科学的保护措施并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让我们携手行动起来,为保护濒危物种、守护地球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