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门坎战役揭秘:苏联对日宣战的真正原因
诺门坎战役揭秘:苏联对日宣战的真正原因
1939年5月至9月,苏联与日本在中蒙边境的诺门坎地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军事对抗,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苏日两国的战略格局,也影响了整个二战的进程。本文将深入探讨诺门坎战役的背景、过程及其对苏联对日宣战决策的影响。
诺门坎战役的背景
1939年,正值二战前夕,日本在东亚地区的扩张野心日益膨胀。根据其“南北并进”的战略方针,日本一方面在中国战场与国民政府军队激战,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寻找机会向北进攻苏联。1939年5月,日本关东军以伪满洲国与蒙古在哈拉哈河畔的边界冲突为借口,在诺门坎地区部署重兵,意图对苏蒙联军发动大规模进攻。
日本的“北进”战略
日本选择此时“北进”主要有四方面因素:
苏蒙“大清洗”运动:1937年至1938年间,苏联和蒙古相继进行了大规模的“大清洗”运动,导致两国军队的指挥力量受到严重削弱。日本认为这是进攻苏联的最佳时机。
中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1939年,中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军部认为此时进攻苏联可以阻止苏联对中国抗战的军事援助,同时还能获取西伯利亚丰富的资源。
兵力优势:由于苏军补给线过长,日军认为在诺门坎地区苏军不可能使用大兵团作战,因此日军在兵力上将占有压倒性优势。
苏联裁撤装甲部队:在经历西班牙内战以及入侵芬兰和波兰的战争后,苏联解散了5个机械化军,这使得日本认为苏军装甲部队不足为虑。
战役过程与结果
从战役全程来看,诺门坎战役分为两个阶段,而日军围绕“北进”战略确定的两个阶段的战役目的都未能实现。日本一败涂地,通过我国东北和内蒙古地区入侵苏联的妄想被彻底粉碎。
第一阶段战役目的:速战速决。日本关东军司令部认为,苏联在诺门坎地区和塔木察格布拉克不可能大量使用兵力,决定速战速决,在7月上旬完成一次大的战役,争取在当年秋季以前彻底结束战斗。确定“速战速决”目标后,日军采取了偷袭、夺取制空权、坦克战、细菌战、炮阵攻击等各种手段,但均未奏效,且伤亡较大,交战双方陷入僵持。
从偷袭来看,日军实施了3次代表性的偷袭,前2次偷袭得手,第3次偷袭被苏军痛击。第1次是1939年5月14日,日军偷袭蒙军,占领蒙军哨所,蒙军被迫退回哈拉哈河西岸,不过随后苏联第57特别军协同蒙军又夺回了阵地;第2次是1939年5月28日,日军偷袭并摧毁蒙军后方第6师指挥所,苏蒙联军再次退回哈拉哈河西岸,随后双方在哈拉哈河两岸形成拉锯局面;第3次是1939年7月2日,日军乘夜偷渡到哈拉哈河西岸,在占有绝对优势兵力和战场主动的情况下被苏军击溃,对陆军无限自信的关东军惨遭败绩、士气低迷,再也未敢冒险跨过哈拉哈河。
从夺取制空权来看,日军从占优到失利。1939年5月14日,数百名日军骑兵在航空兵支援下一举击溃蒙军第24国境警备队,蒙军被迫撤回哈拉哈河西岸。日军发现苏空军力量较弱后,于1939年10月初发动第一轮大规模进攻,夺取了诺门坎地区的制空权。此后,日苏双方进行了多轮的拉锯空战,苏军随着增援部队的到来越打越多,日军航空兵因后援不继,由刚开始的占有优势,逐渐转变为被动挨打,丧失了制空权。1939年6月27日,日军以规模空前的百机大轰炸空袭苏军的塔木察格布拉格空军基地及其周边机场,又夺回了主动权。1939年7月初,苏军通过后方补充,凭借飞机数量优势和武器装备性能优势,再次夺回诺门坎地区的制空权。此后,制空权始终被苏军牢牢掌握。
从坦克战来看,日军将此前从未舍得用、被视为“国宝”的第1坦克师团(当时日本仅有的一个坦克师团)调往诺门坎,苏日双方进行了大规模坦克会战。日军的89式坦克虽在侵华战争中发挥了巨大威力,但性能远不如苏军的T26和BT7型坦克,加之日军小松原道太郎中将认为苏联装甲部队不足为虑的错误判断,导致第1坦克师团损失大半。是役之后,日军坦克部队基本瘫痪。
从细菌战来看,日军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1939年7月13日,为挽回战场颓势,小松原道太郎中将派731部队秘密向哈拉哈河中投放22.5公斤伤寒、霍乱、鼠疫、鼻疽等烈性传染病菌。因担心使用细菌战遭国际谴责,为防止泄密,日军连自己的士兵也没有告知。由于苏联早已判明日军战略企图,朱可夫多次对诺门坎地区进行现场考察,精细做好战场准备。苏蒙联军饮水来自后方,未出现大的伤亡。反观日军虽下令严禁饮用河水,但还是有不少士兵因偷喝河水而丧命。据统计,日军共有1173人因病因不明死亡。日本关东军第23师团减员严重,不得不进入休整状
战役的影响与意义
诺门坎战役的胜利对苏联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改变日本战略方向:战役的惨败迫使日本放弃“北进”战略,转而选择“南进”,将战略重点转向东南亚地区。这一转变直接影响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增强苏联战略地位:通过这场战役,苏联展示了其在远东地区的军事实力,为后来的远东战役积累了宝贵经验。
影响二战格局:诺门坎战役的胜利使得苏联能够集中力量应对欧洲战场的威胁,避免了两线作战的困境。同时,也为中国抗日战争减轻了压力,增强了中国军民的抗战信心。
1945年远东战役与苏联对日宣战
1945年8月,苏联根据雅尔塔协定对日宣战,发动了远东战役。这场战役中,苏联迅速击败日本关东军,迫使日本投降。苏联对日宣战的主要原因包括:
履行雅尔塔协定:根据雅尔塔协定,苏联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对日宣战,以换取在东亚地区的战略利益。
获取战略利益:苏联通过远东战役获得了旅顺港、大连港、中东铁路以及外蒙古的独立等重要利益,巩固了其在东亚地区的战略地位。
防止日本与德国夹击:尽管此时德国已经投降,但苏联仍需确保东亚地区的安全,防止日本再次威胁其远东领土。
结论
诺门坎战役是二战期间苏日关系的重要转折点。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日本的战略方向,使其从“北进”转向“南进”,也展示了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军事实力。1945年远东战役的胜利则进一步巩固了苏联在东亚地区的战略地位,为二战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这两场战役,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苏联对日宣战的战略部署及其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