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军阀史之粤系:孙中山抱憾而亡蒋介石因之崛起反骨仔陈炯明
民国军阀史之粤系:孙中山抱憾而亡蒋介石因之崛起反骨仔陈炯明
民国初期,广东曾是独立于国府管辖之外的重要势力范围。孙中山与蒋介石都曾在此地展开重要活动,而陈炯明则凭借其军事才能,一度成为广东的核心人物。本文将详细讲述这段充满波折与转折的粤系军阀史。
从黄花岗起义到广东独立
1911年4月,同盟会在广州发动黄花岗起义。虽然起义失败,但同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同盟会在广东多地发动起义,数县市区相继独立。11月8日,在胡汉民的劝说下,龙济光和李准反正,广东无兵可战,军政府成立,胡汉民、陈炯明任正副都督。
陈炯明的崛起与袁世凯的控制
1912年2月,清帝正式宣布退位。孙中山举荐袁世凯担任民国总统。然而,随着袁世凯在南方影响力的提升,1913年胡汉民的都督之职被袁世凯撤掉。接替他的陈炯明,在二次革命中很快又被袁世凯扶持的前清武官龙济光击败。
孙中山漂泊海外,广东已归于袁世凯的掌控之下。1915年末,袁世凯称帝引发护国战争。龙济光忠心耿耿地支持袁世凯,直至袁世凯取消称帝后才宣布广东独立。袁世凯死后,他迅速取消独立并宣称重新效忠北洋,这为南方其他军阀讨伐他提供了借口。不久,广西旧桂系军阀陆荣廷与同盟会元老李烈钧一同击败了龙济光。
陈炯明的复出与粤桂战争
1916年,陈炯明返回广东,组建广东共和军。龙济光被陆荣廷击败后,陈炯明的部队虽被他人接管,然而孙中山帮陈炯明留下一批人,改编为援闽护法粤军。趁孙中山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开进福建攻李厚基,在福建建根据地即闽南护法区,控制福建26县(以漳州为核心)。
1920年,北方战事不断,直皖战争激烈展开。最终,直系与奉系携手合作,成功击败了段祺瑞。在南方地区,孙中山于广东创建了护法军政府,这导致在当时的民国时期出现了两个并行的政府。北洋政府自然不愿此情形发生,新上任的直系随即与掌控广东的旧桂系陆荣廷取得联系,促使其将孙中山驱逐出去。孙中山将此前因他而组建起来的粤军武装以及陈炯明的援闽护法军召回。随后,粤桂战争拉开了帷幕。
陈炯明的鼎盛与孙中山的对立
陈炯明再度返回广东,起初展现出卓越军事才能,以仅2.5万之粤军,成功以少胜多,击败了7万之桂军,把陆荣廷从广东驱逐出去。次年再度成功抵御了桂军的反扑,随后士气大振,乘胜追击,一举杀入广西,将广西全境(主要城市)纳入囊中。
在陈炯明的统领之下,粤军的实力达到了最为鼎盛的状态,展现出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在广西的历史进程中,陈炯明的此次入桂这一事件,从客观角度来看,促使了以李宗仁为核心的新桂系得以崛起。
对孙中山而言,着实出乎意料,那“驱虎吞狼”之计用后,狼悄然离去,可虎却留了下来,这一局面着实令人感慨。
陈炯明与孙中山的理念分歧
陈炯明身为老同盟会成员,早在1909年便加入了该组织。然而,他与孙中山的政治理念存在差异,二者并不相同。1914年,孙中山于日本东京,召集一批原同盟会成员以及其他组织的成员,组建了中华革命党,此为现今国党的前身。彼时的陈炯明,一年前于二次革命中遭龙济光打败,正流亡海外,境况欠佳。可即便如此,他仍未加入孙中山的新组织,只因与自身理念相悖。
此番情形依旧如此,情况未曾有丝毫改变,依旧保持着先前的状态。陈炯明在击败陆荣廷返回广东后,与孙中山再度出现理念冲突。孙中山坚决要发动北伐,以武力实现统一;陈炯明则倾向于效仿美国实行联邦制,使各省,尤其是他自身能拥有高度自治权。
陈炯明的兵变与孙中山的逃离
当孙中山决意改组粤军并开启北伐征程之际,陈炯明却毫不遵从诏令,坚决拒绝执行。恰在此时,北方刚刚结束了第一次直奉战争,其中直系取得了胜利。这场战争在北方地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影响,直系的胜利也为其在后续的政治和军事格局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直系对孙中山的南方护法军政府谋划一计,约定南北政府的总统一同退隐,接着开启和谈。称其为计谋,是因当时北洋政府总统为徐世昌,他并非直系之人,且根基不深。徐世昌遭逼迫而退下政坛之后,双方皆陷入了一种略显尴尬的境地,氛围显得有些微妙。对于北方而言,总统突然缺位。然而,由中华革命党改组成的国民党的诸多革命党元老,纷纷力挺孙中山出任唯一合法总统,执白先声夺人。对孙中山而言着实尴尬。他坚称不知有共同下台一说,也从不承认北洋政府的合法性,然而陈炯明却拿此当作逼宫的借口。
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策动兵变,成功占领广州城,继而炮击孙中山的官邸。孙中山在广东的陆上部队悉数被击败,只得登上军舰逃离险境。孙中山原本打算借助回援的北伐军以及自身的舰艇,对陈炯明发动反攻,但最终未能成功,以失败告终。陈炯明干脆将护法军政府予以解散,以别具一格的方式达成了南北统一,与此同时,他正式成为了广东的核心人物。
陈炯明虽为“一哥”,却日子并不好过。孙中山视其为头号大敌,自1923年初起,持续组织部队对广东发起进攻。
陈炯明的覆灭与蒋介石的崛起
最终,在老蒋的带领以及黄埔军校学生和苏联的大力支持下,陈炯明在东征战役中败于老蒋,随后流亡至港岛。其后虽组织成立致公党并出任总理,却再未有所建树。粤系军阀的初代人物至此已落下帷幕,他们在历史的舞台上逐渐退场,开启了新的篇章。
在1925年第一次东征战役之前,北方的第二次直奉战争刚结束。冯玉祥欲邀孙中山北上担任总统,虽多为傀儡性质,却迎来了1911年之后的最佳局面。然而,孙中山在首次东征战役刚刚拉开帷幕之时便与世长辞。他未曾亲眼目睹陈炯明的败亡,也未能亲自促成此次统一大业的完成。
老蒋凭借在东征战役里的出色表现,使他在国府里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此役彰显了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风范,为其在国府中站稳脚跟奠定了基础。由于孙中山未曾北上履行就职之责,致使南北之间丧失了在名义上达成统一的契机,这一局面令人遗憾。
陈炯明覆灭后,南方国民党组建了国府。自此,南北之间仍维持着两个中央并存的态势,局势依旧复杂。在第二次东征战役即将结束之时,老蒋凭借其卓越的战功,在国民党大会中成功当选常委,由此踏上了走向权力巅峰的道路。1926年的7月,一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争拉开帷幕,而这场战争正是由他来主导推进的,即北伐战争。
正是在北伐的那段时期,陈济棠结束在苏联的经历后归来并执掌军权,第二代粤系军阀正悄然登上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