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囵吞枣”式学习真的好吗?
“囫囵吞枣”式学习真的好吗?
“囫囵吞枣”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宋朝禅师圆悟克勤的《碧岩录》,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人认为梨有益于牙齿但伤脾,枣则益脾却伤牙。于是他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则整颗吞下,自以为这样既能护牙又可养脾。旁人笑称他是“囫囵吞枣”,众人听后皆大笑。
这个故事生动地揭示了“囫囵吞枣”式学习的荒谬。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这种学习方式比比皆是:学生在课间仅有的10分钟休息时间里,往往被各种补习班、作业所占据,缺乏有效的休息和活动;教师在教学中难以顾及每个学生的差异,只能按照统一的进度授课;学生在学习时也只是机械记忆,缺乏深入思考和理解。
研究表明,这种“囫囵吞枣”式的学习方式危害极大。从注意力的角度来看,长时间的连续学习会使注意力逐渐下降。注意力复原理论(Attention Restoration Theory)指出,学生需要在课间走出教室,接触自然环境,才能有效恢复注意力。如果课间时间被占用,学生的大脑无法得到充分休息,必然会影响下一节课的学习效率。
从创造力的角度来看,“囫囵吞枣”式学习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心理学家特瑞莎·阿默布莱恩(Teresa Amabile)的研究显示,自由选择活动方式的时间能够激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如果学生整日埋头于书本,缺乏足够的活动和交流时间,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就会受到限制。
从身心健康的角度来看,这种学习方式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连续坐着上课对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发展有潜在的负面影响,学习压力也可能使儿童感到焦虑和紧张。课间时间学生离开座位,活动身体,可以释放压力,调整心态,缓解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带来的肌肉紧张和疲劳,有助于血液循环,加强肌肉、骨骼和关节建设,同时也能促进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健康发展,减轻身体的不适感。
那么,如何避免“囫囵吞枣”式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呢?专家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优化学习方法
建立思维导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工具。通过搭建框架、优化框架、填充框架三个步骤,可以帮助我们筛选信息,避免无效信息的干扰。建立适配自己的思维导图,让散乱的知识点各归其所,运用时就可以按“图”索骥,快速调取。
在学习过程中,要时刻警惕“学习错觉”。行动学习理论认为,人要掌握一门技能,需要用10%的时间学习知识和信息,用70%的时间练习和实践,还要用20%的时间与人沟通和讨论。这个原则被称为“721法则”。如果听到了自己原来不知道的知识内容,不要觉得自己学会了,这最多只是接收信息。这时候还缺少实践、练习和探讨。知行合一,才能切实掌握。
- 改善学习环境
学校和教师需要重视课间休息的重要性。北京等地将中小学课间活动时间由10分钟延长到了15分钟,就是一个很好的举措。教育部副部长王嘉毅表示,这“是落实‘健康第一’理念的有效抓手,要让孩子动起来、跑起来、活动起来,让他们身上有汗、眼里有光。”
- 调整学习心态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保持积极的心态。有研究表明,不带负面情绪地持续做某件事,当积累一定时间后,自然就会对这件事产生兴趣。对读书学习产生兴趣的方法,就是每天拿出固定的一段时间,不带任何负面情绪地读书学习,时间久了就会喜欢读书学习。
作家赫尔曼·黑塞说:“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让我们摒弃“囫囵吞枣”的学习方式,真正理解和消化知识,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