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海运仓:见证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变迁

创作时间:
2025-01-22 06:57:4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海运仓:见证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变迁

在北京东城区北新桥街道,有一处见证了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变迁的特殊地方——海运仓校区。这里曾是元代的海运仓,明代的著名京仓,后来又成为朝阳大学、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校址,如今则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所在地。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探寻海运仓校区的前世今生。

01

从元代海运仓到朝阳大学

海运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当时这里设立了一个重要的粮仓——海运仓。到了明代,这里成为储存北方漕粮和物资的重要仓库。清代时,又在海运仓北侧兴建了北新仓,两仓连为一体,南门称海运仓,北门称北新仓。

1912年,朝阳大学在这里创办。朝阳大学充分利用了海运仓原有的建筑,正厅用作会议室和教师休息室,两厢群房作为教务、总务办公室。校区内有20余间教室,可容纳2300余人;男女生宿舍250余间,可住学生800余人。此外,还有图书馆、运动场、球场、武术练习场、阅览室、游艺室、公共浴室、消费社、理发室、食堂等公共设施。

朝阳大学办学颇具特色,成绩卓著,蜚声中外,涌现出了许多著名法学家和进步人士,如钟赓言、程树德、江庸、陈瑾昆等。值得一提的是陈瑾昆,他于1946年两次访问延安,受到毛泽东、刘少奇、朱德、林伯渠等的热烈欢迎。毛泽东与陈瑾昆多次通信,讨论立法问题。陈瑾昆后任华北人民法院院长。

02

成为华北大学和人民大学的摇篮

1949年1月底,北平和平解放后,华北人民政府接管了朝阳大学。2月初,成仿吾来到北平城,为华北大学寻找校舍,看中了铁狮子胡同、东四六条、蓑衣胡同、海运仓等几处房子。虽然海运仓最初计划拨给华北大学使用,但后来华北人民政府决定在这里成立北平政法学院(不久更名为中国政法大学)和中国新法学研究院。

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了中国政法大学,调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部分干部组建而成。建校初期,海运仓成为人民大学专修科所在地,设有经济计划系、财政信用借贷系、贸易系、合作社系、工厂管理系、统计系、外交系、教育系、法律系等九个系。

海运仓校区不仅面积较大,还有一个大操场和足球场,这在当时北京城区内高校里是少有的。原有的建筑多种多样,有仓库、小四合院,还有漂亮的小灰楼,以及后来红砖五层学生宿舍。在大院的西南角有两栋学生宿舍,坐西向东,一个是平房,一个是二层小楼,内部结构都一样。宿舍房屋的布局很特别,水泥地面,每层分成若干个单元,呈六角形蜂窝状,每个“蜂窝”由六个房间组成,冬季在“蜂窝”的中间放个大铁炉子取暖,每室住六人。

因体育场地充足、设施完善,加之距东四六条校本部、铁狮子胡同1号等城内校舍很近,该校区成为人民大学城内运动会的经常举办地。

03

见证历史的校园生活

1951年4月,中共中国人民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海运仓礼堂召开。1957年12月18日,吴玉章校长在海运仓礼堂为城内师生员工和西郊部分教师作关于推广汉语拼音方案的报告。

1956年3月18日,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历史档案系在海运仓举办田径运动会。为加快人民大学西郊校区的建设,也为解决当时北京中医学院(下称“北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办学条件, 1957年,人民大学与北中医达成换房协议:

与中医学院达成的换房协议是:我校以海运仓校舍一处计26600米(平方米——引者注,下同),换得中医学院建筑任务21000米,今年拨给9000米已在西郊动工兴建,余12000米在明年动工。

按照协议:人民大学在1957—1958学年寒假先腾出海运仓校区一部分房子,1958年7、8月间全部腾清。这也与诸多校友回忆相印证:1957—1958学年是在海运仓校区。1958—1959学年开始,搬到不远的张自忠路,张自忠路只有新闻系、中共党史系和历史档案系三个系,其余都在西郊校区。

04

现状与未来

如今,海运仓校区已成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所在地。虽然建筑的功能发生了变化,但这里的历史底蕴和人文气息依然浓厚。漫步在校园里,仿佛还能听到昔日的琅琅书声,感受到那些为国家命运而求学、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学子们的青春激情。

海运仓校区见证了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变迁,承载了几代人的青春记忆。它不仅是一处普通的校舍,更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教育的传承,看到了知识的力量,也看到了一个国家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的奋斗历程。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