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通州校区启用,打造服务北京副中心建设新引擎
人大通州校区启用,打造服务北京副中心建设新引擎
9月28日,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正式启用。作为学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支撑,新校区的启用开启了人大发展建设的新篇章。
基本情况:规模宏大,设计独特
新校区总用地面积1652亩,总建设规模105万平方米。目前,先期运行的8个组团、约50万平方米建筑已全面竣工,具备了独立运行办学条件。行政服务中心楼群等16.6万平方米建设任务正在按计划推进。
在建筑设计上,新校区充分体现了“世界一流、北京最美、独具风格、人大气派”的理念。西区学部楼一期项目尤为引人注目,其三栋楼体各具特色:国际关系学院楼(1号楼)以“三棱镜”为设计灵感,寓意揭示本质、追求真理;艺术学院楼(2号楼)采用“自由的艺术盒子”理念,融合木纹、画布、光面三大元素;新闻学院楼(3号楼)则以“黑魔石”为设计主题,象征未来传播中心的“点石成金”。
战略意义:服务国家,辐射区域
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是目前北京城市副中心唯一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于英杰指出,校区在服务带动区域发展方面具备很好的基础和潜力。学校党委书记张东刚表示,新校区的启用对学校更好服务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展望:育才高地,文化新地标
启用先期运行期间,人大将结合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优势,“一院一策”组织各院系开展教学、科研、智库、文体活动。面向国家战略需要,将研究机构、学术论坛、学术资源引向通州校区,推动各研究机构深度服务北京市、副中心和通州区,形成品牌学术文化优势。
新校区按照“一核、两轴、多中心”的总体规划框架,统筹考虑教学、科研、实验、办公、交流、活动、生活、锻炼和休闲等功能需要,注重资源共享和学科交融,形成功能齐全、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空间活跃、独具特色的校园环境,突出“绿色生态校园、人本人文校园、兼容开放校园、智慧科技校园、持续生长校园”的规划特色。
校园周边环境优美,图书馆、博物馆、剧院、健身中心、大型综合商业体等配套设施齐全。校园内,“一站式”学生社区和学习中心同步建设,实现时时可学、处处可学。
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的启用,不仅为学校加快建设“让党放心、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将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成为区域发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