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苑子:豆科植物种子,兼具补肾养肝功效
沙苑子:豆科植物种子,兼具补肾养肝功效
沙苑子,又名潼蒺藜,是传统中药中常用的补肾固精药材。它不仅具有养肝明目的功效,还能治疗腰痛、遗精、尿频等病症。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详细介绍沙苑子的来源、性状、炮制方法、临床应用及市场情况,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这一珍贵中药材。
《本草图经》记载:蒺藜,现今主要产于同州沙苑,牧马草地最为丰富,而附近地区也有分布。其绿叶细蔓,绵延于沙地之上,七月开花,花色黄紫,形似豌豆花但较小,九月结荚,种子成熟后即可采收,因此得名沙苑蒺藜。《增订伪药条辨》中提到:沙蒺藜在七月间新出,陕西潼关出产的称为潼蒺藜,通常以此命名。
沙苑子为豆科植物扁茎黄芪的干燥成熟种子。采集时间一般在秋末冬初,当果实成熟但尚未开裂时,采割植株,经过晾干、打下种子、去除杂质并晒干后,可直接使用或经盐水炒制。原药材在去除杂质、洗净并干燥后,生品主要用于养肝明目。炒制后的沙苑子,通过微炒至棕褐色并散发香气,其温涩作用更为显著。而盐制沙苑子则通过加入盐水拌匀、闷润后用文火炒至棕黄色并鼓起,以增强补肾固精缩尿的功效。
沙苑子在处方中还有多个别名,如潼蒺藜、蔓黄芪、夏黄草等。值得注意的是,古时常将沙苑子误称为白蒺藜,而现代所指的白蒺藜实际上是指刺蒺藜,这容易与蒺藜科植物白蒺藜混淆。潼蒺藜作为补益之品,而刺蒺藜则是平抑肝阳的驱邪药,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使用时需谨慎区分。
沙苑子味甘,性温,归肝、肾经。主要功效包括补肾助阳、固精缩尿、养肝明目。适用于肾虚腰痛、遗精早泄、遗尿尿频、白浊带下、眩晕、目暗昏花等症状。《本草纲目》记载其具有补肾、治腰痛泄精、虚损劳乏的作用。
沙苑蒺藜是一种补肾涩精之药,既能养肝明目、润泽瞳人,又能补肾固精、强阳有子,性质温和不烈不燥,兼能止小便遗沥,是一味和平柔润的良药。对于常见疾病有很好的防治作用,无毒副作用,同时兼顾补肝益肾,平衡阴阳。
在临床应用中,沙苑子常与其他药材配伍使用。例如,治疗肾虚腰痛时,可与菟丝子、杜仲、狗脊等配伍以增强补益肝肾的效果;治疗遗精滑泄、尿频遗尿和肾虚寒湿带下,则与芡实、莲须、龙骨等配伍以补肾固精、缩尿止带,如《医方集解》中的金锁固精丸;肾虚梦遗精滑、阳痿无子,可配伍鱼膘胶以补肾益精,如《证治准绳》中的聚精丸。用于眼目昏花时,可与枸杞子、女贞子、菟丝子等补肝肾之品配伍;治疗老年性白内障,可与夜明砂、女贞子等配伍以明目退翳。
常见药对:
沙苑子配菟丝子:沙苑子长于补肾固精、养肝明目;菟丝子善于补阳益阴、明目养肝。两药配伍,可增强补肾固精、明目养肝的作用。适用于肝肾不足、眼目失养所致的目昏目暗、视力减退等。
沙苑子配桑螵蛸:沙苑子长于补肾固精、养肝明目;桑螵蛸善于补肾助阳、固精缩尿。两药配伍,可增强补肾助阳、固精缩尿的作用。适用于肾虚小便频数或失禁等。
常用验方:
肾虚腰痛:沙苑子9g,杜仲15g。水煎服,每天1剂。
高脂血症、高血压属肝肾不足者:沙苑子30g,贡菊花10g。水煎服。
遗精:炒沙苑子、芡实、莲须各60g,龙骨、牡蛎各30g,莲子粉适量。研细末,用莲子粉糊和为丸,用空腹盐水送下,每次9g。
沙苑子的外观特征为略呈肾形而稍扁,表面光滑,颜色为褐绿色或灰褐色,边缘一侧微凹处具圆形种脐。质地坚硬,不易破碎。子叶2片,淡黄色,胚根弯曲。气味微弱,闻之微有香气,口尝味淡,嚼之有豆腥气。炒沙苑子表面呈棕褐色,体略膨胀,微有香气。盐沙苑子形如沙苑子,表面鼓起,颜色为深褐绿色或深灰褐色。气味微弱,味微咸,嚼之有豆腥味。
沙苑子的产量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产区可能遭受水灾影响,低洼种植地受淹损失严重,地势高的地方虽然没受淹,但连续雨水也影响产量。由于离产新不远时产地早已无库存,造成无行情。中药材价格具有周期性,一般行情是:涨三年,跌三年,不涨不跌又三年。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