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质疑兰亭序,31岁高二适力证真迹
郭沫若质疑兰亭序,31岁高二适力证真迹
1965年,一场关于《兰亭集序》真伪的学术争论在中国书法界掀起轩然大波。这场被称为“兰亭论辩”的学术争鸣,不仅涉及书法艺术的真伪判断,更反映了当时学术界的复杂背景,成为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论辩的起源:从东晋墓志到《兰亭集序》
这场论辩的起因,源于南京出土的东晋墓志。郭沫若根据墓志上的隶书字体,推测东晋时期尚无行书,从而质疑《兰亭集序》的真实性。他在1965年发表文章,从字体风格、思想内容及历史记载等方面提出,《兰亭集序》并非王羲之原作,可能是隋代智永禅师所写。
这一观点立即在学术界引起轩然大波。作为支持派的核心人物,高二适以丰富的文献和法帖资料为依据,坚决捍卫《兰亭集序》为王羲之所作,并称其为“不可更易的铁案”。这场论辩吸引了众多学者参与,支持郭沫若者有张德钧、启功、龙潜、赵万里、于立群(于硕)、史树青等;支持高二适者则有唐风、严北溟、商承祚等。
高二适:31岁书生的学术挑战
在这场论辩中,高二适的表现尤为引人注目。时年仅31岁的他,在香港撰写了两万余言的长文,驳斥郭沫若的观点。他的论据充分,逻辑严谨,立于不败之地。更为可贵的是,他在文中精细地考证了《兰亭序》由《临河序》演变的过程,阐述了《兰亭序》和《金谷园诗序》的关系。这种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展现了他作为年轻学者的学术实力和独立精神。
兰亭论辩的影响与意义
兰亭论辩不仅是一场关于书法真伪的争论,更是一次重要的学术争鸣。它体现了学术研究中坚持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对后世学风产生了深远影响。正如周汝昌先生所言,这场论辩推动了《兰亭序》版本研究的发展,为书法艺术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
高二适的书法艺术成就
除了在兰亭论辩中的表现,高二适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和学者。他的书法作品多次参展并被出版,学术成果受到启功、徐邦达等大家的认可。他一生致力于文史哲、诗词、书法的研究和创作,以草法精绝独步艺坛,被誉为“巍然一硕书”。
这场发生在半个多世纪前的兰亭论辩,不仅展现了高二适等学者的学术风采,更体现了学术研究中坚持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它告诉我们,学术研究需要严谨的态度和独立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学术的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