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近10年FDA批准药物情况看全球Top20药企的创新能力,窥见未来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近10年FDA批准药物情况看全球Top20药企的创新能力,窥见未来

引用
新浪网
1.
https://finance.sina.com.cn/stock/hkstock/hkstocknews/2024-08-11/doc-incifkus0739561.shtml

近10年来,全球Top20药企在美国FDA获批的药物数量呈现下降趋势,从2014年的71%下降到2023年的40%。这一变化反映了医药行业整体创新力的下滑,同时也揭示了各药企在研发产出、首创新药、优先审查等方面的差异化表现。

全球Top20药企新药获批情况概览

2014-2023年间,FDA为全球Top20药企批准了176款新药;这些龙头药企又通过批准后收购获得了另外33款新药。按照药物形态划分,这些新药包含130种新分子实体(NMEs)、75种新型治疗生物制剂(NTBs)、以及4种寡核苷酸/反义分子。


各药企新药产出表现

从产出总量来看:

  • 诺华:自研19款、收购4款,平均每年产出2.3款,而且也是唯一一家每年都有自研产出的药企;
  • 阿斯利康:自研16款、收购5款,平均每年产出2.1款,仅有2年没有自研产出(2016、2019);
  • 辉瑞:自研15款、收购3款,平均每年产出1.8款,仅有3年没有自研产出(2014、2020、2021);
  • 默沙东:全部产出来自自研的15款,平均每年产出1.5款,仅有3年没有自研产出(2020、2022、2023);
  • 礼来:自研13款、收购1款,平均每年产出1.4款,仅有1年没有自研产出(2021);
  • 罗氏:自研10款、收购4款,平均每年产出1.4款,仅有3年没有自研产出(2016、2018、2021);
  • 艾伯维:自研7款、收购6款,也是购买力最强的一家药企,平均每年产出1.3款,有4年没有自研产出(2015、2020、2022、2023);
  • 百时美施贵宝:自研8款、收购4款,平均每年产出1.2款,有5年没有自研产出(2016-2019、2021);
  • 强生:自研10款、收购1款,平均每年产出1.1款,仅有2年没有自研产出(2016、2020);
  • 葛兰素史可:自研8款、收购2款,平均每年产出1款,有4年没有自研产出(2016、2017、2-19、2022);
  • 其余10家产出均低于平均1款每年,又以安斯泰来(平均0.4)、拜耳(平均0.4)、百健(平均0.3)最低。

首创新药表现

从首创新药来看:

  • 头部20家药企共推出了83款首创新药。从2014年的14款,减少到了2023年的7款,整体也呈下行走势。
  • 首创新药数量最多的是诺华(9/23)、阿斯利康(8/21)、默沙东(8/15)、百时美施贵宝(7/12)、罗氏(6/14)、强生(6/11)。
  • 首创新药占新药产出比例最高的是安进(71%)、百健(67%)、百时美施贵宝(58%)、勃林格殷格翰(60%)、强生(55%)、默沙东(53%)、安斯泰来(50%)、吉利德(50%)。其余,占比均低于50%,其中又以艾伯维(23%)、礼来(21%)、武田制药(11%)首创新药比例最低。

优先审查与突破性疗法

  • 20家头部药企产出的209款新药中大多数是通过优先审查获得批准的(共131款,占比63%)。其中获得优先审查较多的药企为:诺华(15/23)、罗氏(12/14)、阿斯利康(11/21)、辉瑞(10/18)、默沙东(10/15)。
  • 由20家头部药企产出的孤儿药共102款,占比48.8%。其中孤儿药最多的几家公司为:阿斯利康(12/21)、诺华(11/23)、罗氏(10/14)。
  • 共有75款新药获得突破性疗法批准,占比35.9%。其中产出最多的药企:罗氏(9/14)、诺华(8/23)、阿斯利康(6/21)、辉瑞(6/18)。
  • 共有41款新药获得加速批准资格,其中获得资格最多的药企为:罗氏(6/14)、诺华(4/23)、阿斯利康(4/21)、强生(4/11)、礼来(4/14)。

靶标类型及治疗领域分布

头部20大制药公司获批新药最多的领域是肿瘤(80个,38.3%),其次是传染病(28个,13.4%)、神经系统疾病(19个,9.1%)、心血管疾病(18个,8.6%)和免疫学(12个,5.7%)。

一些龙头药企在特定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功:

  • 百健在神经病学领域推出了三种新药(百健100%的新药批准)。
  • 吉利德87.5%在传染病、抗病毒领域;强生63.6%在肿瘤学领域;诺和诺德60%在代谢疾病/内分泌领域;诺华57%在肿瘤学领域;
  • BMS50%在肿瘤学领域;礼来50%在肿瘤学领域);辉瑞50%在肿瘤学领域;罗氏50%在肿瘤领域等。

就首创新药申请而言,排名前20的制药公司在肿瘤学领域推出了30种新药(36.1%),在心血管疾病领域推出了13种新药(15.7%),在感染性疾病领域推出了10种新药(12%),在神经系统疾病领域推出了8种新药(9.6%),其余22种首创新药药物分布在其他7个治疗领域(26.5%)。

2014-2023年,激酶(23%)是新药最突出的靶标类别。其它酶(21%)、G蛋白偶联受体(18%)和其它受体(17%)也是相关的生物靶点类别。

总结与展望

这些龙头药企新获批新药数量的下降,以及相关的创新能力的下降,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与研发项目缩减有关。尽管近年来研发支出普遍增加,但也可能与可用研发投资的分配不太成功有关。

如果龙头药企在研发创新方面继续失势,那么它们维持竞争优势、弥补专利到期、确保长期市场成功以及维持其商业模式的能力都将受到质疑。科学复杂性、更加严格的法规、更高的处理标准是导致研发生产率下降的常见原因。然而,随着非前20药企的新药获批数量不断增加,可能还有其他因素影响着龙头药企的研发产出,包括:

  1. 早期减少管线的趋势(止损、聚焦资金投入)导致较少获批;
  2. 从投资科学/发现研究转向药物开发的趋势;
  3. 缺乏“组织效率”;
  4. 以前糟糕的战略决策;
  5. 研发战略定位频繁变动,导致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研发领域吸收能力不足;
  6. 过于专注传统技术,导致错失新技术的机会。

首创新药的下降很难解释,但是有一些合理的因素,包括:

  • 确定新的、可用药的和安全的靶标所需的科学的复杂性和研究的资源密集性;
  • 医药行业研发的重点是降低风险的策略,优先考虑同类最佳,而不是是否首创新药。

无论未来研究结果如何,以上的分析逻辑,指出了制药成功的三个关键驱动因素:打破路径依赖、获取吸收能力、建立动态能力。研究还指出,不太成功的公司需要放弃传统技术,增强对新技术的吸收能力,并提高其动态能力,以更好地利用外部创新。这些方法结合起来,将提高研发的效率和效果,从而开发出更多具有创新性的新药。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