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老人到了七十岁,过不了几年就去世了?原因主要是三点
为什么很多老人到了七十岁,过不了几年就去世了?原因主要是三点
为什么很多老人到了七十岁,过不了几年就去世了?心理学专家指出,这种情况的发生不仅仅是因为生理健康问题,还与老年人此阶段遭受的心理与精神压力紧密相关。
每次我们向年长者表达祝福时,常会愿他们健康长寿,这显露了我们对他们的美好愿景和祝福。 寿终正寝象征着对生命的尊崇及敬意,也反映出我们对老年人智慧与经验的赞赏与敬仰。
这类祝愿不仅显示了我们对长辈的良善心愿,还展现了我们对健康长寿观念的关心和尊重,但在现实中,不是所有老年人都能享受幸福快乐的晚年。
众多老年人一旦达到70岁,健康状态急剧恶化,不久之后便撒手人寰。 心理学专家指出,这种情况的发生不仅仅是因为生理健康问题,还与老年人此阶段遭受的心理与精神压力紧密相关。
在19世纪末,精神分析学的奠基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ismund Schlomo Freud)提出了首个人格心理学理论——精神分析(发展理论)。
该理论主张,个人的人格成长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从出生延续至死亡。人格成长主要包括三个阶段:身体成熟、自我发展、以及社交关系的建立。
身体成熟:个人的生理及心理年龄的动态变化过程
自我发展:对自我认知和理解的增强
社交关系的建立: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与变化
一、身体成熟的不可逆阶段:心理衰老
人格成长的这三个阶段有助于个体逐渐成熟,保持心理的平衡。对那些接近70岁的老年人来说,他们即将经历身体成熟的阶段,此时会出现心理衰老的现象。
当他们真切感到自身衰老时,死亡似乎也越来越近,有些研究者甚至将心理衰老视为“死亡的加速器”。 临床心理学的研究发现,70岁左右的老年人最容易出现心理衰老的问题。这个年龄段的他们在主观感受上逐渐察觉到自己的衰老,从而形成了强烈的“衰老感”。
这种衰老感会导致以下六种情况的出现:
1、感知觉和感官能力开始衰退。视力变得模糊,听力和味觉下降,对过去喜欢的食物失去兴趣,生活激情也随之减少。
2、理想丧失,想象力减弱,对新知识的兴趣下降。言语啰嗦,注意力不集中,思考能力下降。在学习新知识或技能时感到困难,并可能因恐惧而拒绝学习。
3、情绪波动加剧,行为变得冲动。面对挑战无法保持冷静,经常感到焦虑,不喜欢嘈杂环境。
4、意志力减弱,缺乏创新思维,坚持陈旧观点。即便有计划也会拖延,逐渐变得消极,终至于不愿意做任何事情。
5、反应能力下降,活动不如以往灵活,对事物的兴趣降低,睡眠时间减少。
6、性格发生显著变化,变得易怒和脾气暴躁。情绪负面、孤僻,易感紧张和不安,甚至显得冷漠。
“衰老感”是一种主观的心理状态,是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的过程。进入70岁之后,人们常会不自觉地认为自己“日渐老去且无用”。
随着大脑神经元的减少和神经连接的减缓,老年人会经历一系列生理变化,如想象力下降、语言啰嗦、注意力不集中等, 这些变化使老年人感到自己的学习能力显著下降,甚至产生了对学习新事物的恐惧。
日常小事变得困难重重,连自己擅长的事情也处理不来,不断的失败感让老年人失去信心,最终变得暴躁和抑郁,甚至失去人际交往能力。 许多老年人常有感叹:人老了就是不行了,这反映了这种情况的普遍性。
二、个性心理的差异造成的排外感受
对70岁左右的老年人来说,衰老不仅在身体上有所体现,同样在心理层面上也十分明显。
随着社会的快速变迁和技术的更新,老年人因个性和心理上的差异而感到与时代脱节,这种感觉会使他们感受到更深的孤立和寂寞。长时间下去,这种状态容易导致老年人身心健康恶化。
生活实例表明,老年人对于新兴事物的适应性相对较弱,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心理上的个体差异所致。与年轻一代相比,在许多问题上,老年人往往更加固执,很少接受他人的观点。
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指出,老年人感受到的绝望,来源于对自身一生的回顾及反思。他们对自己过往的经历和决策感到遗憾,这种感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剧。
三、家庭角色的转变
进入晚年,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变得越来越有限,加之身体机能衰退,随之而来的是老化的心态。
具体来说,所有人内心都渴望被需要,这种被需要的感觉能够提升一个人的自尊和价值感,给人带来满足和快乐。但是,当人年纪增大到70岁之后,家庭中的地位开始改变,从一个家庭的中心角色逐渐变为边缘角色,从依靠变成被依靠,这种剧烈的变化对老年人来说是难以适应的。
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个人的自我价值感和满足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被他人所需要。家庭角色的这种转变,无疑会增加老年人的焦虑,迅速摧毁他们的心理防御,加剧心理衰老的感觉。
正如古语所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因此,作为子女,我们应当更多地陪伴和关心家人,帮助他们减轻内心的焦虑和不安。不应该等到老人去世后,才懊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