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园林瑰宝:苏州退思园与拙政园
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园林瑰宝:苏州退思园与拙政园
苏州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早在1997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中,位于同里古镇的退思园和位于市区的拙政园,更是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苏州园林中的佼佼者。
退思园:水乡古镇中的园林明珠
退思园建于清光绪年间(1885年),是同里富商任兰生被罢官后,聘请画家袁龙设计建造的私家园林。全园占地仅9.8亩,却巧妙地将住宅、庭院、池沼、亭台、楼阁、回廊等元素融为一体,展现出“一亩之地,曲水环绕;数椽茅屋,花木扶疏”的意境。
退思园最显著的特点是其独特的水景设计。园内水面占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建筑皆紧贴水面,形成“园浮于水”的独特景观。园中的岁寒居、水香榭、退思草堂、眠云亭等建筑,都临水而建,倒映在清澈的池水中,宛如一幅天然的水墨画。特别是园内的“天桥”,横跨水面,连接两岸,既实用又美观,成为退思园的标志性建筑。
2000年,退思园作为同里古镇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其“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是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的典范”。
拙政园:江南园林的集大成者
拙政园的历史可追溯至明代正德年间(1509年),由御史王献臣弃官回乡后所建。园名取自西晋潘岳《闲居赋》中的“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表达了主人对政治的淡泊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拙政园占地5.2万平方米,是苏州现存最大的古典园林。整个园林以水为中心,布局分为东、中、西四部分。东部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中部是精华所在,池水面积占三分之一,池广树茂,景色自然;西部主体建筑是卅六鸳鸯馆,水池呈曲尺形,装饰华丽精美;住宅部分则体现了典型的苏州民居风格。
拙政园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借景”和“框景”的手法。园内亭台楼阁、假山池沼、花木竹石错落有致,步移景异,处处皆是画。特别是夏季的荷花池,荷叶田田,荷花亭亭玉立,倒映在清澈的池水中,构成一幅动人的画面,成为园中最经典的拍照场景。
1997年,拙政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其“代表了中国私家园林设计的最高成就,是东方造园艺术的典范”。
两座园林的文化价值
退思园和拙政园虽然在规模和风格上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它们不仅是观赏和休闲的场所,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园中的建筑、山水、花木、匾额、楹联、雕刻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理想。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退思园和拙政园不仅是苏州的骄傲,更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它们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独特魅力,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走进这些古典园林,感受那份宁静与雅致,无疑是一种难得的精神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