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科学院联手诺和诺德,挖掘真菌药物宝藏
广西科学院联手诺和诺德,挖掘真菌药物宝藏
广西科学院近日获得诺和诺德基金会资助,将携手丹麦奥胡斯大学Daan van Aalten教授,共同研究病原真菌烟曲霉的药物靶标鉴定和抗真菌先导化合物开发。与此同时,陕西理工大学也在秦岭山区发现了全球大型真菌新物种——秦岭隐孔菌,这种珍稀药用真菌具有抗炎、抗病毒等多种药用价值。这两项重要科研进展预示着真菌界药物资源开发的巨大潜力,有望在未来带来突破性的医疗解决方案。
国际合作助力真菌研究
广西科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房文霞研究员及其团队长期致力于病原真菌烟曲霉的研究。此次获得的资助项目将聚焦烟曲霉核苷酸糖合成途径中的两种关键酶,开发新型化学工具以研究小分子抑制剂的靶标选择性,助力后续抗真菌药物开发的深入研究。
烟曲霉是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四大严重优先级病原真菌”之一,可引发肺部急慢性曲霉病感染,特别是在器官移植患者和接受放化疗人群中,严重威胁生命安全。广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的环境为病原真菌提供了理想的生存条件,导致该地区的真菌感染率高于全国其他地区。
此次资助是广西科学院首次获得欧洲国际科研项目资助,彰显了该院真菌生物学创新团队在国际上的科研实力与认可度,也标志着广西科学院的国际合作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秦岭发现珍稀药用真菌新物种
近日,陕西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团队在秦岭山区发现并确定了1个药用大型真菌新物种——秦岭隐孔菌,系全球范围内新发现的该属第三个物种。隐孔菌是一类珍稀大型药用真菌,具有抗炎、抗病毒以及治疗气管炎、哮喘等疾病功效,其药用价值已被列入药典《新华本草纲要》。
该类群真菌的主要形态特征为子实体扁球形,木栓质,菌盖边缘钝圆,无柄或偶尔有柄,孢子成熟后于近基部形成一个弓形孔口,使子实体形如空囊。此前,已有学者发现了该属其它两个物种,分别为首次报道于国内的中华隐孔菌和北美的遮孔隐孔菌。
自2020年开始,陕西理工大学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团队启动了秦巴地区野生真菌资源的系统调查,在2023年3月30日,在团队例行科考过程中,在陕西省汉中市洋县朱鹮保护区的马尾松树干上,发现了一种新颖的大型真菌,经团队研究人员系统鉴定,确定为新的物种并命名为秦岭隐孔菌。
真菌药物开发前景广阔
真菌在药物开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在合成关键药物分子方面。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揭示了青霉菌中一种新酶的作用,该酶催化环戊烯酮的合成,显示出真菌衍生物在癌症和炎症治疗中的潜力。尽管真菌的生物合成路径复杂且尚未完全解明,但自然界的演化为我们提供了药物开发的蓝图。组合生物合成技术的应用使得研究者能够优化真菌的代谢产物生产,进而推动新药的研发。此外,基因工程和合成生物学的发展为提高特定化合物的产量提供了新的机会。
跨学科合作在药物开发中显得尤为重要,促进了化学、生物学和药理学的融合,提升了新药研发的成功率。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真菌的生物合成研究将为新药的发现提供更多可能性。总的来看,真菌的研究不仅为药物开发提供了新思路,也为解决全球健康问题带来了希望。
广西科学院与诺和诺德基金会的合作,以及秦岭隐孔菌的发现,都预示着真菌界药物资源开发的巨大潜力。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突破性的医疗解决方案出现,为人类健康事业带来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