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宝宝安全用药指南:5大误区与正确应对方案
一岁宝宝安全用药指南:5大误区与正确应对方案
儿童用药安全一直是家长们关心的重点,尤其是对于一岁宝宝来说,安全用药更是至关重要。根据国家药监局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共批准271个儿童药,2024年已有21个儿童药获批。尽管如此,儿童用药安全问题仍不容忽视。本文将揭示五个常见的儿童用药误区,并提供正确的用药建议。
误区一:滥用抗菌药物
很多家长在孩子感冒发烧时,会自行给孩子使用抗菌药物。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抗菌药物只对细菌感染有效,而感冒大多由病毒引起,使用抗菌药物不仅无效,还会增加细菌耐药性的风险。
正确的做法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菌药物,不要随意给孩子使用成人药物,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伤害。
误区二:感冒药随意搭配使用
有些家长认为多给孩子吃几种感冒药,可以更快缓解症状。这种做法非常危险。市面上的感冒药大多为复方制剂,同时服用多种感冒药容易导致某些成分过量,增加肝肾负担,甚至造成药物中毒。
正确的做法是:不要随意给孩子使用复方感冒制剂,如果需要使用,一定要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进行。对于普通感冒,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只需对症治疗。
误区三:退热药使用不当
在给孩子使用退热药时,有些家长会同时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认为这样退烧效果更好。这种做法是错误的。目前临床上尚没有这两种药物联合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数据,同时使用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
正确的做法是:选择一种退热药使用,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按照说明书或医嘱规定的剂量和间隔时间使用。如果孩子持续发热,应及时就医。
误区四:腹泻治疗只用止泻药
有些家长在孩子腹泻时,会立即给孩子使用止泻药。这种做法是不恰当的。腹泻治疗的关键在于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同时要查明腹泻的原因。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需要使用抗菌药物;如果是病毒感染或消化不良引起的,使用止泻药反而可能延长病程。
正确的做法是: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药物,同时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避免脱水。
误区五:用牛奶送服药物
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更容易接受药物,会用牛奶送服。这种做法是不推荐的。牛奶中的蛋白质和钙离子可能与某些药物发生反应,影响药物吸收,降低药效。例如,牛奶会降低抗菌药物的疗效,影响铁剂的吸收。
正确的做法是:用温开水送服药物,不要用牛奶、果汁等其他液体。如果孩子实在难以吞服,可以咨询医生或药师是否有其他剂型可供选择。
除了避免以上误区,家长还应该掌握儿童用药的“五要五不”原则:
- “五要”:要核对药袋资讯;要使用正确的给药技巧;要注意儿童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要记录儿童过敏的药品;要咨询医师或药师。
- “五不”:不要自行购药给儿童使用;不要自行停药或调整剂量;不要任意放置药品;不要自行使用以前未使用完毕的药品;不建议药品与果汁或牛奶一起使用。
通过了解这些用药误区和基本原则,家长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宝宝的健康。在给孩子用药时,一定要谨慎,遵循医嘱,不要随意用药。如果对用药有任何疑问,应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