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新春海阳大秧歌贺年会:14支队伍演绎600年非遗文化
龙年新春海阳大秧歌贺年会:14支队伍演绎600年非遗文化
欢快激越的鼓点敲出了喜庆热闹的节日氛围,纷飞的彩扇与观众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2月16日,在山东烟台海阳市新元广场,海阳大秧歌贺年会为龙年新春浓浓年味“添了一把火”。
随着主持人的一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秧歌队的精彩表演”,碧城工业区岱格庄村秧歌队和方圆街道牟家村秧歌队在“乐大夫”的带领下踩着鼓点儿铿锵登场,“乐大夫”手执甩子舞步灵动,走在秧歌队最前方;锣鼓声铿锵有力,节奏感十足;花鼓上下翻舞,激情澎湃;彩扇翩若惊鸿,宛若游龙;锢漏与王大娘嬉笑打闹,俏皮扭动。随后其余12支秧歌队依次登场,为全场观众带来了精彩表演。
“我们最具特色的就是双穗双棒花鼓,不同其他队伍的手把鼓,我们是绑在腰上,并在传统的基础上添加了窜花、挽花、鹞子翻身等动作,保留了原生态传统的凤城文秧歌的特征。”凤城街道的众艺秧歌队队长王洪升介绍。
“海阳大秧歌名声在外,一直都想找机会来现场感受一下。”威海的游客张先生一早便来到新元广场寻找最佳观看位置,很是激动。
海阳大秧歌已有600多年历史,表演内容丰富,队伍结构严谨,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出行时排在最前列的是执事部分,由三眼枪、彩旗、香盘等构成。其次是乐队,由大鼓、大锣、大钹、京镲、手锣等组成。接下来是舞队,一般有各类角色几十人,其中包括指挥者——乐大夫,集体表演者——花鼓、小嫚等,双人表演者——货郎与翠花、箍漏与王大娘、丑婆与傻小子等。
“借助一年一度的海阳大秧歌贺年会,希望更多的老百姓喜爱上海阳大秧歌,一起传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海阳市文化馆馆长冷平看来,大秧歌承载着民族的文化和记忆,凝聚着海阳人民的智慧,经过几百年来的世代创造、传承和发展,已经成为展现海阳传统文化风貌的文化精品。
作为首批入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海阳大秧歌已经成为海阳对外宣传的重要载体和城市名片。“海阳将全面推动大秧歌进景区、进乡村、进大集、进广场,传承发扬海阳大秧歌的文化艺术魅力,全城舞动,带动城乡文化繁荣,激发乡村活力,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海阳市文旅局局长任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