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百亿战略入股,中国核电核准开工量创十年新高
社保百亿战略入股,中国核电核准开工量创十年新高
中国核电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技术突破到政策支持,从市场表现到公司经营,本文将为您全面解析中国核电行业的现状与未来。
1. 持续成长的核电运营商龙头
1.1央企核心子公司,社保入股助力长期发展
中国核电事业起步于1982年秦山核电厂的成立。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从秦山二核到田湾核电,再到福清核电,中国核电产业不断壮大。2008年,中核核电有限公司成立,2011年更名为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成功登陆A股市场。2024年,公司江苏徐圩2台“华龙一号”机组和1台高温气冷堆机组获核准,标志着全球首个将高温气冷堆与压水堆耦合的核能综合利用项目正式启动。
全国社保基金参与定增,为资本市场注入长期资金。截至2024H1,公司最大股东为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占股59.36%,且2020年以来未减持公司股票数量,表明了对公司发展的信心。2022年以来,全国社保基金参与持股,2024年7月,公司公告拟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不超过140亿元用于核电项目建设,其中社保基金会认购120亿元,这是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首次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参与上市公司定向增发。
1.2技术与项目储备领先提升成长天花板
项目储备全覆盖,技术领先发展。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控股核电在运机组25台安全稳定运行。2024年8月,国常会核准江苏徐圩一期工程等5个核电项目,其中包含中国核电集团徐圩1、2号机组和高温气冷堆一台。目前中国核电集团实现了三代核电技术的全面覆盖。中国核电集团核电技术包括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和CAP1000,集团在四代核电技术领域的探索与创新同样走在世界前列。集团控股并委托专业公司管理的四代高温气冷堆与钠冷快堆项目,不仅代表了当前最前沿核电技术,更预示着未来核电发展新方向。
1.3北上资金持续增持彰显公司潜力
沪深港通持股占比持续走高。截至2024年8月7日,公司沪深港通持股占自由流通股本比例为8.33%,较2023年12月29日提升了4.1pct;沪深港通持股占流通A股比例为3.35%,较2023年12月29日提升了1.65pct,显示出外资对于公司的青睞。
2. 行业成长:核准开工速度加快提升景气度
2.1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核电进入高速发展
政策对于核电定位显著提升,行业迎来政策红利。2024年8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加快西北风电光伏、西南水电、海上风电、沿海核电等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并且对于核电建设要求的表述扩充为:“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保持合理布局和平稳建设节奏”。政策的明确落地,我们认为对核电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行业高速发展有望持续。高规模核准节奏提升核电景气度。目前我国核电核准节奏稳定,2022-2023年分别核准了10台机组,2024年8月国常会核准11台机组,分别为中核江苏徐圩一期工程,中广核广东陆丰一期工程、山东招远一期工程、浙江三澳二期工程,国家电投广西白龙一期工程,合计11台机组。按运营商主体区分,中核3台,中广核6台,国电投2台。
核电发电量稳步增长及开工量加速带动核电需求持续向好。从发电量来看,2024年1-6月我国核电发电量累计为2121亿千瓦时,同比+0.1%;从核电装机量来看,近年来核电项目开工进程加速,据我们统计,2020-2023年核电项目开工量分别为5.38/6.20/6.25/6.20GW,以核准和开工进度来看,2022年下半年核准机组及2023年核准的部分机组,2024年内有望开工,预测2024年开工机组有望接近12GW,达到近10年新高。
2.2基荷重要性提升,核电基荷地位愈发突出
电网正在呈现基荷短缺状态。从电源结构来看,由于新增电源中光伏、风电占主要部分,因此总电源装机中风电、光伏为主的新能源比例正在逐步提升,火电、核电为代表的基荷电源占比正在逐渐下降。2023年最大负荷发生在7月,达1339.1GW,稳定基荷火电截至2023年底累计装机1390.3GW,之前火电装机较电网最大负荷需求有余量,但随着最大负荷快速增加,基荷装机与所需最大负荷之差正逐步缩小。我们预计到2025年火电供应将不能覆盖用电需求的增长,会出现供需缺口且持续拉大,预计到2030年火电供应对应的供需缺口将达554.7GW。核电是最理想基荷电源,潜力无限。与风电、水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相比,核电受到气候环境的制约和影响较小,能够全天候满功率运行,对于电网更加友好,因此替代火电作为基荷电源最理想的便是核电。2023年核电发电量占比仅4.7%,具有极大提升空间。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预计到2035年核电发电量在总发电量中的占比或将达10%。
2.3新质生产力带动核电产业链发展
核电新技术蓬勃发展,具备新质生产力特征。自1957年世界第一座商用核电站希平港(Shippingport)投用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正在运行的核电机组包括沸水堆(BWR)、压水堆(PWR)、重水堆(PHWR)、水冷石墨堆(LWGR)、快堆(BWR)、高温气冷堆(GCR)等堆型,核电技术呈现出多样化、安全性持续提升的特征。我国作为核电领域的后进入者,通过引进吸收与自主研发,目前已完全掌握三代、四代核电技术,达到世界核电领先水平。核能是最近一次全球生产力革命的重要标志性技术之一,也是现代能源工业体系的重要支柱能源和技术集大成者,其具有的科技含量高、能量密度高和出力稳定性高等特点与新质生产力“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高度匹配。
中国核电蓬勃发展提升产业链景气度。当前,世界上在建和规划待建的核电站,大部分将采用第三代核电技术。我国以“华龙一号”和CAP1400为第三代核电站代表,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等核电强国后又一个拥有独立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第四代核电技术是当前国际核能领域研发的前沿技术,与第三代相比具有更高安全性、经济性以及在核燃料利用方面的可持续性。我国目前在四代堆高温气冷堆技术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全球首座投入商业运行的第四代核电站—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自去年12月投产以来发电量已超过6.5亿度,标志着我国在第四代核电技术研发和应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这也是我国在核能技术方面领先世界的创举。核电产业链中核电站建设与运营的安全性是重中之重,具有高进入门槛的特点。目前国内拥有核电站建设和运营资格的企业仅有中核集团、中广核集团、国家电投以及华能集团4家,其他电力企业可以凭借厂址资源,通过参股方式参与核电运营。中核和中广核牢牢占据我国核电在运机组规模前两位,2023年中核集团运营数量占比达45%。
3. 公司发展:经营质量持续提升
3.1在建项目充沛,装机将迎来高增
公司即将迎来商运高峰期。公司预计漳州1号机组将于2024年投入商运,后续漳州2号机组、昌江小型堆示范项目、田湾7号机组也将陆续投产。公司现有在建核电机组12台,核准待建机组6台,其中2026-2027年为投入商运高峰期,共有7台机组在此期间有望投入商业运营。公司核电装机稳步增长,发电量持续提升。截至2024H1,公司在运核电装机容量达2375.0万千瓦,核准及在建核电机组容量达1756.5万千瓦,同比+16.06%。2024年8月19日公司新增核准江苏徐圩1、2号机组及高温气冷堆,共计在建及核准待建机组18台。2023年公司核电发电量达1864.8亿千瓦时,同比+0.7%,占全国核电总发电量43.0%。随着公司核准在建机组不断投入使用,公司发电量有望不断上升,我们预计到2027年公司核电发电量将达2469.2亿千瓦时,四年CAGR为7.3%。
3.2运营质量行业领先,充分受益电力市场化
公司核电机组利用小时数稳定。2023年,公司核电机组利用小时数为7852小时,比全国平均核电机组利用小时数高191小时,平均能力因子达93.3%,核电机组综合厂用电率达6.45%,彰显公司高发电效率。其中秦山二厂1号机组、4号机组,秦山三厂2号机组平均利用小时数分别高达8682/8625/8552小时,同比+11.5%/+12.7%/+15.4%,表现优异。公司控股的方家山2号机组、秦山第三核电厂2号机组,田湾2号机组及福清1号机组能力因子达到100%,处于满负荷运行状态。2024H1公司核电机组利用小时数为3754小时,持续高于行业平均水平3722小时。
公司市场化交易电量占比提升。2023年公司总上网电量1974.5亿千瓦时,市场化交易电量达到880.0亿千瓦时,电力市场化交易占比为44.6%,2018年以来公司市场化交易电量占比不断提升。
公司交易电价保持韧性,稳定性较强。2023年,公司核电机组所在地区浙江省、江苏省核电实际电价较高,分别为0.4214元/千瓦时、0.4312元/千瓦时,均高于所在省份燃煤标杆电价。公司2023年全年综合电价为0.42元/千瓦时,仍旧维持了较高的盈利能力。未来随着电力市场化程度加大,公司有望凭借核电稳定发电特性,保持自身交易电价的稳定。
核电机组安全性能卓越,运营管理能力突出。WANO综合指数是国际上衡量核电安全水平的重要指标。2023年,公司在运核电机组高效运行,25台参评核电运行机组均保持安全稳定运行,其中WANO满分机组18台,满分机组占比达72%,综合指数平均分98.22分,体现了公司核电机组极高的安全性能。2024H1公司20台在运机组WANO综合指数满分,安全生产建设业绩保持行业领先。
3.3盈利能力稳定,分红比例有望持续提升
固定资产折旧占公司成本主要部分。近两年来公司成本结构占比较为稳定,2023年固定资产折旧占总成本38.67%比重,是成本中最大一块,核燃料及其他材料成本占总成本22.19%。由于核燃料成本对于公司毛利率影响较小,因此稳定的成本结构保证了公司良好的利润率水平。
公司盈利能力稳步提升。2019-2023年,公司营收与归母净利润不断增长。2023年公司营收为749.57亿元,同比增长5.15%;归母净利润为106.24亿元,同比增长17.91%。2024H1公司营收374.41亿元,同比增长3.15%;归母净利润为58.82亿元,同比减少2.65%,原因系发电成本上升及部分机组进入维修期。核电发展良好前景下,公司作为国内核电行业的领军企业,始终保持利润稳步增长,预计未来将持续保持稳健增长态势。
公司利润率维持较高水平。2019-2024H1,公司净利率稳步增长,2024H1公司销售净利率28.95%,相较2019年提升10.70pct;2024H1公司销售毛利率47.51%,相较2019年提升5.66pct;2024H1公司年化净资产收益率为12.77%,相较2019年提升3.21pct,公司盈利水平进一步提升。
核电业务贡献主要收入,新能源发电占比稳步增长。公司业务多元化,核电为主,同时积极发展风光业务。2023年核电业务营收634.57亿元,占总营收比84.66%,同比-4.28pct,新能源发电业务占比小幅提升。2024H1核电业务营收307.12亿元,占总营收比82.03%,光伏和风电业务分别占比为9.24%和6.67%,风光业务比例进一步提升。
公司财务状况健康,经营活动现金流良好。2018年-2024H1公司收现比稳定在1.0以上。2024H1公司收现比达1.07,净现比达1.81,现金与业务实现了同步增长。我们认为随着核准及在建项目的加速推进,叠加上网电量持续提升的背景下,公司现金流有望继续保持,盈利质量有望持续提升。
资本开支显著增加,项目核准数量稳步推进。公司在建机组投资增加使公司资本开支维持在较高水平,2023年公司资本支出671.0亿元,同比增加32.85%,2024H1资本支出397.43亿元,同比增加74.49%;2022年公司三门3/4号、漳州3/4号等4台机组实现核准,2023年公司徐大堡1/2号和浙江金七门1/2号4台机组实现核准,核准项目数量稳步推进。随着2022年、2023年上半年新核准项目在2024H2往后有望开工,我们预计公司资本开支将继续保持高水平。
在建工程投入加大,预计未来转固速度加快有望持续贡献公司业绩新增长。2023年公司新增在建工程520.61亿元,在建工程转固定资产135.97亿元,在建工程总规模1535.75亿元,同比增长51.28%。2024H1公司在建工程投入持续增加,新增在建工程303.47亿,总规模达到1839.21亿元,同比增加53.55%,主要为新增在建机组投资、新能源项目并购以及自建增加导致。未来随着在建工程转固速度加快,我们预计公司业绩将持续高增长。
资本开支处于高位情况下公司资产负债率长期居于稳定。核电属于典型重资产行业,核电站建设和运营需大量资金投入,因此公司保持着较高资产负债率水平。由于公司收入持续增长,且具有稳定现金流,公司财务稳健性有较强保障。2023年公司总资产5392.67亿元,同比增长16.01%;总负债3764.69亿元,同比增长18.80%;资产负债率69.81%,同比上升1.64pct。2024H1公司资产负债率71.22%,相较2023年增加1.41pct,主要系投资增加所需借款增加,导致权益增幅低于负债增幅。
公司分红能力提升空间较大。公司连续9年进行现金分红,2015-2019年,公司股利支付率逐年上升,2020-2023年,公司股利支付率和股息率分别维持在35%/2%上下,2023年投入资本回报率为5.5%。公司在分红及盈利能力方面表现出较强稳定性性和连续性。当前公司资本开支处于高位,分红比例处于历史较低位置,随着公司新投产机组业绩的逐步释放,以及基于良好现金流可极大提升分红,我们预计未来公司分红水平及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