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银行业资产规模破435万亿,六大行“霸屏”
国内银行业资产规模破435万亿,六大行“霸屏”
近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规模已达417.29万亿元,同比增长9.9%。这一数据不仅反映了银行自身的成长,也体现了经济的复苏轨迹。
六大行“霸屏”:信贷规模扩张强劲
在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六大国有商业银行无疑是市场的“领头羊”。2023年,六大行信贷规模扩张延续强劲势头,维持12.9%的高增速。新增贷款、存款市场份额占比分别从2021年的40%左右上升至57%和63%左右。
从贷款结构上看,对公贷款贡献主要贷款增量。以中国建设银行业绩为例,截至2023年年末,该行对公贷款余额14.34万亿元,新增2.26万亿元,增速18.7%,对公贷款的增量占各项贷款比例超八成。从投向上看,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以及幸福产业等重点领域的贷款增速超过平均增速。
数字化转型加速:金融科技投入超千亿
面对新时代的发展要求,银行业正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2023年,国有六大行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投入均超过百亿元,总金额达1228.22亿元,同比增长5.38%。
其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投入均在200亿元以上。具体来看,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2023年金融科技投入分别为272.46亿元、250.24亿元、248.5亿元、223.97亿元、120.27亿元、112.78亿元。
同时,国有六大行去年的金融科技投入均实现同比增长。其中同比增速最高的是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分别为7.45%和7.06%;邮储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交通银行的同比增速分别为5.88%、3.97%、3.9%和3.4%。
服务实体经济:精准发力重点领域
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六大行持续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普惠金融、绿色贷款、涉农贷款等成为信贷投放的重点领域。
例如,工商银行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达2.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4.1%;邮储银行服务科技型企业达6.94万户,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37.65%;交通银行科技金融授信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41.2%,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增速分别为31.12%、73.95%和39.54%。
展望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
展望2024年,银行业将在数字化转型和金融科技应用等方面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对公贷款受城投贷款供给缩量影响,增速预计将有所放缓,零售贷款仍需等待宏观需求复苏和房地产市场企稳,“预计普惠、涉农等领域仍是今年发力重点。”
同时,银行科技投入主要围绕客户服务、员工赋能、数据支撑、系统支持等方面。在员工赋能方面,中国工商银行深化数字员工建设,在众多场景中承担3万余个自然人的工作量;中国建设银行投产金融大模型,推进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客服、市场营销、投研报告、智慧办公、智能运营、智能风控等场景的应用;中国农业银行加快推进大模型技术预研孵化,客服知识库上线答案推荐等功能;中国银行探索大模型技术在内部知识服务、辅助编码等场景的应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将大模型应用于研发测试、运营管理、客户营销、智能风控等领域。
面对新时代的发展要求,银行业精准助力重点领域发展,以科技金融助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绿色金融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以普惠金融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养老金融保障老年人福祉,以数字金融提升服务效率和风险管理水平。展望未来,银行业金融机构将始终坚持金融的政治性和人民性,主动担当作为,继续满足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并注重可持续性,以高质量发展服务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