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安全中心提醒:当心这些借贷诈骗新套路
微信安全中心提醒:当心这些借贷诈骗新套路
近日,微信安全中心发布重要提示,提醒广大用户警惕新型借贷诈骗手法。随着网络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了解最新的诈骗手法和防范措施,对于保护个人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微信安全中心最新提示
微信安全中心指出,近期有不法分子利用用户对微信支付“百万保障”服务的不了解,实施诈骗。他们通常会冒充客服人员,以“百万保障到期需缴费续保”或“关闭自动扣费”等借口,诱骗用户进行转账操作。
实际上,微信支付“百万保障”是一项默认开通且完全免费的保险服务,不存在“到期”或“续保”等说法。用户可以通过微信客户端的“我-服务-钱包-消费者保护-安全保障-百万保障”页面了解更多信息。
借贷诈骗常见手法
借贷诈骗手段多样,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诈骗手法:
假冒客服诈骗:骗子冒充银行或贷款平台客服,以“贷款到期”、“利率调整”等理由,诱骗用户转账。
虚假贷款APP:骗子制作假冒的贷款APP,要求用户输入个人信息和银行账户,随后盗取资金。
保证金诈骗:骗子以“需要缴纳保证金”为由,要求用户先转账才能获得贷款。
高息诱惑:以“低息”、“无抵押”等诱人条件吸引用户,随后通过各种手段骗取钱财。
实用防范措施
保护个人信息:不要轻易透露身份证号、银行账号、验证码等敏感信息。
加强网络安全:使用复杂密码并定期更换,不随意点击陌生链接。
谨慎转账:任何要求先转账的贷款都是诈骗,切勿轻信。
选择正规渠道:办理贷款业务时,务必选择正规金融机构或官方平台。
监控信用报告:定期检查信用报告,及时发现异常记录。
相关法律法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真实案例分享
一位网友在小红书上分享了自己的被骗经历。她接到一个自称“公安局”的电话,对方准确报出她的身份证号、姓名和手机号,声称她卷入了一起洗钱案。在对方的恐吓和诱导下,她进行了转账操作,最终被骗走了一大笔钱。
这个案例提醒我们,即使对方能准确说出个人信息,也不能轻易相信。官方机构不会通过电话直接要求转账或提供敏感信息。如果接到类似电话,一定要保持冷静,通过正规渠道核实身份。
面对日益猖獗的借贷诈骗,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提高警惕。记住,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好事”。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选择正规渠道办理贷款业务,遇到可疑情况及时报警,才能有效防范诈骗,守护自己的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