葑门与茭白:《姑苏繁华图》里的文化密码
葑门与茭白:《姑苏繁华图》里的文化密码
在清代宫廷画家徐扬的《姑苏繁华图》中,一座巍峨的城门矗立于画面中央,这便是葑门。作为苏州古城的重要城门,葑门不仅见证了苏州的千年沧桑,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葑门附近,商贩们正在售卖一种水生蔬菜——茭白,这同样是苏州文化的重要符号。通过解读《姑苏繁华图》中的葑门与茭白,我们得以一窥清代苏州的繁华景象与文化密码。
葑门:苏州古城的千年见证
葑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相传,吴国大夫伍子胥在建造苏州城时,特意留下了葑门不开,以断绝越国的进攻路线。然而,这一计谋并未奏效,越国最终还是灭掉了吴国。据《吴越春秋》记载:“子胥乃使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陆门八,以象天八风,水门八,以法地八聪。”这座未开的东门,便是葑门的雏形。
葑门最初只是一座水闸,甚至不叫葑门而叫“鱼孚门”(鱼孚合并在一起,是一个字,念fú,意为江豚)。唐代以前,苏州开发程度不高,城东地势低洼,到处都是河流湖泊,加上当时的长江岸线与东海岸线离苏州非常近,每年时令一到,江豚从长江口往上游在苏州葑门附近集体上浮吐气,跳跃翻飞,成为苏州一景,东边的水门也就此被人称作“鱼孚门”。
从“鱼孚门”到“葑门”的转变,也颇为有趣。在古代“鱼孚”与“葑”发音相近,而且江豚、茭白是苏州常见的事物,读音又一致,因而“鱼孚”与“葑”经常会被搞混。尤其“鱼孚”字在古文中笔画繁复,书写不易,文人描绘苏州时,喜欢将“鱼孚门”替换成“葑门”,葑形“鱼孚”音,相互通假。今日苏州方言,葑门读作“富门”才最为地道。
茭白:苏州人的餐桌记忆
在《姑苏繁华图》中,葑门附近商贩们售卖的茭白,是苏州饮食文化的重要代表。茭白,古称菰,源自中国及东南亚的野生菰草。据史书记载,菰与水稻在远古时期同属一族,其种子——菰米,早在周代便已被列为“六谷”之一,与稻、黍、稷、粱、麦并列,成为古代贵族的重要主食。《周礼》中便有“饭之品有黄黍、稷稻、白粱、白黍、黄粱,此诸侯之饭,天子又有麦与菰”的记述,足见其地位之尊崇。
茭白的诞生,实则是农业病害的意外之喜。当菰草感染黑粉菌后,其茎部异常膨大,形成了如今我们所见的茭白。古人发现这一变化后,非但未感厌恶,反而因其肉质鲜嫩、口感清甜而将其视为佳肴,从此,茭白便作为蔬菜登上了餐桌,并逐渐在江南地区声名鹊起,与莼菜、鲈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菜”。
画中的繁华与文化
在《姑苏繁华图》中,葑门内外的繁华景象跃然纸上。画中,商贩们在葑门附近摆摊设点,售卖着新鲜的茭白和其他时令蔬菜。行人络绎不绝,或挑担,或推车,或骑马,或步行,展现出一幅生动的市井生活画卷。画中的葑门不仅是军事防御设施,更是苏州水系交通的重要节点。葑门内外的水道上,船只往来穿梭,载着货物和旅客,将苏州的繁华景象延伸至远方。
通过《姑苏繁华图》中的葑门与茭白,我们得以一窥清代苏州的繁华景象与文化密码。葑门见证了苏州的千年沧桑,而茭白则承载着苏州人的餐桌记忆。这两者共同构成了苏州文化的重要符号,展现了苏州的水乡特色与市井生活。在画作中,这些元素不仅展现了清代苏州的繁荣景象,更凝结着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解读苏州文化的重要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