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武安舍利塔与雄安新区考古:河北古建的前世今生

创作时间:
2025-01-21 17:44:4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武安舍利塔与雄安新区考古:河北古建的前世今生

在河北省南部的武安市,一座始建于北宋年间的古塔,历经近千年沧桑,依然巍然屹立。这座被誉为“燕舞浮屠”的武安舍利塔,不仅是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

01

千年古塔:武安舍利塔的历史传承

武安舍利塔,亦称妙觉寺舍利塔,始建于宋元祐六年(1091年),距今已有934年的历史。作为原妙觉寺的主要建筑之一,舍利塔见证了无数信徒的虔诚与敬仰之情。虽然妙觉寺已毁,但这座塔却保存至今,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

02

精湛工艺:古代建筑艺术的典范

武安舍利塔是一座八角十三级楼阁式砖塔,总高38.7米(维修后总高42.3米),是河北省南部现存较高的宋塔之一。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技术,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审美情趣。

塔身采用内外两层设计,塔心为一八角形实柱体,内外层之间有回廊相连。这种设计不仅增强了塔的稳定性和承重力,还使得登塔者可以环绕塔心柱逐层攀登,提供了独特的登高远眺体验。

塔身第一层设有东、西二门,西门通向第一层塔心室,塔心室内北壁石造像东侧砖上刻有“元祐六年八月五日”题记;经东门拾级而上直达塔顶。除在塔檐一至二级和二至三级间设有平座外,其它各层均不设平座。第一、二、三、五、九层设有塔心室,塔心室内设有砖仿木斗拱及藻井。第三和第七至十三层设有门,为塔内提供了良好的通风和采光条件,也使得塔的外观更加生动和富有变化。第十层地面砖上立有柏木塔心柱直通塔刹底部。塔身上部做仿木结构兰额、普柏枋及圆柱,柱头做券刹。普柏枋上做仿木结构砖制斗拱及椽飞,塔檐施砖制“滴水”,斗拱结构复杂且华丽。这些工艺技术的运用不仅展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审美情趣,也赋予了武安舍利塔独特的建筑风貌。也因为此,舍利塔被列入明、清两朝武安古八大景之一,分别名为“燕舞浮屠”“舍利插天”。当地历代的文人墨客对舍利塔的赞赏题咏不绝。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武安知县李椿茂(河北邢台人,后升陕西临洮府同知)两次游览妙觉寺,登塔远眺,留下了“古塔高耸绕白云,燕舞浮屠十三层;梵音已杳招提远,唯有钟声恋故人”诗句。

03

历经沧桑:抗震性能的见证

武安舍利塔的历史并非一帆风顺,曾经历了多次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的考验。特别是在道光十年(1830年)的大地震中,周边建筑几乎全毁,而武安舍利塔却巍然不动,展现了其卓越的抗震性能,使其成为时间的见证者。现武安固义村佛堂寺中立有道光十年的地震记事碑 ,该石碑长78厘米、宽48厘米,碑文为楷体,记述了清朝道光十年发生大地震的具体情况为“地震有声,数月不止”,毁坏的民居难以计数。历史上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曾先后对舍利塔进行修缮,使得这座古塔得以保存至今。

04

新发现:雄安新区的考古突破

2024年,河北雄安新区的考古工作取得了重要突破。在古州城遗址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雄安考古队发掘出土两件罕见的唐代龙首。这两只龙首形象圆润、壮实,与故宫宫殿屋檐上的黄色脊兽不同,为灰色,展现出唐代龙文化的独特魅力。

考古工作者通过对鄚州镇古州村及周边古州城遗址的勘探发掘,发现双重城址结构,初步判断“内城”可能为汉唐鄚州县(州)城,“外城”可能为唐末五代增建而成。此次发现的龙首是在古州城内一处唐代高等级寺院建筑遗址旁边的砖瓦坑中发掘出土的。在使用场景上,龙头是在房顶的垂兽、垂脊末端,或者是在戗脊上,准确来说应该是垂兽或戗兽。它在唐代是一种瑞兽,守护安全,帮助人们躲避一些自然灾害,比如雷、电等。

此次发现的唐代龙首有两只,一只残存半张龙脸,另一只相对完整。经过实验室考古,对龙首的眼睛和鼻子部分进行初步清理之后,发现灰色陶质龙首上还有大面积的彩绘,龙首眼珠为黑色,眼珠周围的眼线为绿色,耳后上方还有部分白色。

研究人员介绍,史前文化的龙是比较抽象的;到了汉代的时候,龙是比较方正的;到了魏晋南北朝,龙是比较扁平的;到唐代,它是兼容并蓄的,唐代以后的龙逐渐变得轻盈飘逸。此次发现的唐代龙首与故宫宫殿屋檐上象征身份地位的黄色脊兽不同,为灰色,形象也更加圆润、壮实、简洁生动。这种唐代的龙形象,为研究我国8000年龙文化形象演变,提供了新的考古证据。

05

政策支持:古建保护的新篇章

近年来,河北省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24年7月,定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定州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明确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管理责任,将文物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

该办法规定,全市文物保护应做到“五纳入”,即: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领导责任制。同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探索文物建筑所有权人、管理人、使用人或政府认定的其他主体作为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责任人,承担保护利用责任。

06

展望未来:文化传承的新使命

武安舍利塔与雄安新区的考古发现,展现了河北古建的前世今生。从千年古塔的巍峨挺拔,到唐代龙首的惊艳出土,这些文化遗产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

在新时代,河北古建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化保护、虚拟修复等新技术为古建保护提供了新的可能。同时,如何在保护与利用之间找到平衡,让这些文化遗产“活”起来,成为当代人需要思考的课题。

未来,河北将继续加强古建保护工作,推进考古研究,让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建筑与文物,继续讲述着燕赵大地的千年故事。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