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非遗展厅上演“创演秀”,数字人与真人同台讲解
东莞非遗展厅上演“创演秀”,数字人与真人同台讲解
东莞,这座千年古邑,不仅孕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在新时代以创新的方式让非遗焕发新生。10月14日至15日,东莞市文化馆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江湖山海——东莞非遗展厅沉浸式体验游”活动,通过传统与现代的巧妙融合,为参与者带来了一场难忘的非遗之旅。
传统非遗遇上创新手段:一场别开生面的创演秀
近年来,东莞在非遗传播形式上不断创新,注入年轻化、潮流化元素,让非遗焕发新活力。位于市民艺术中心的东莞市非遗展示厅,无疑是观赏最全东莞非遗项目的最佳去处。而此次的非遗展示厅更是与众不同。
一进入展厅,就能听到甜美的声音响起:“大家好,我是非遗小姐姐梓璇”。站在参观观众面前的,正是唯美的“数字人小姐姐”。在数字人小姐姐介绍东莞非遗概况时,真人版非遗小姐姐同时站在数字人身边补充说明,两相对比下,参观观众纷纷直呼“和真人一模一样”!刚一开场,科技感就直接拉满。
以千角灯、樟木头舞麒麟、木鱼歌、莞香制作技艺、东莞传统婚俗、赛龙舟、醒狮、新昌鼓制作技艺等多个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为核心的演出节目,巧妙地融入非遗展厅的各展区场景,共同创造活灵活现、别具韵味的非遗世界。沉浸式游馆的过程被记录拍摄,在制作成创意视频后,以“创演秀”的形式在线上发布。当传统与现代碰撞,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能透过这场“show”领略东莞非遗的独特魅力。
优秀导演+演员+非遗传人:绝美呈现的背后
本次创演秀由本土优秀文艺青年万里老师导演,“希望能把东莞传统文化加以提炼和创新”,当谈起此次“江湖山海·东莞非遗沉浸式体验游”的创作意念与目的,他如是说。
作为“镇厅之宝”,在展厅的前厅,一盏高6.5米,灯身周长2.5米的巨型宫灯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这正是有“中华第一灯”美誉的东莞千角灯。作为东莞民间工艺的瑰宝,千角灯集纸扎、绘画、剪纸、刺绣等技艺于一体,有“千角千灯人丁兴旺,千花本同树,千角本同根”的谐意。
千角灯以精湛复杂的工艺、璀璨华丽的外观、淳朴美好的寓意,配合上东莞小玉兰舞蹈团的唯美舞蹈,一开场即惊艳了众人。而这盏灯的核心制作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树祺一直在现场,听着灯下的两位小女孩传唱着千角灯的美好故事、看着演员们的精彩演绎,简直开心得合不拢嘴。
非遗传承,有人才有传承。省级传承人吕衬婵和卢细妹分别带来高埗矮仔肠、道滘裹蒸粽,让现场参观观众有机会体验东莞特色美食。活动还邀请到莞香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黄欧、木鱼歌省级传承人李仲球、龙舟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冯沛朝、茶园游会省级传承人骆炳根、乞巧节省级传承人陈杰芳、莞草编织技艺省级传承人叶小玲等亲临现场,他们或展示、或与观众热情互动,现场气氛欢快热烈。
“见人、见物、见生活”:全景式领略东莞非遗
“歌德夜读《花笺记》,月明星朗雁南飞……”场馆里,一声清朗的莞音传入人们耳中,市级非遗传承人黄佩仪现场带来独唱演奏木鱼歌。让如何将非遗项目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大众眼前?“以人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或许是答案之一。
活动中,主办方没有局限于传统“展览+图文+解说”的方式,而是在聚焦非遗传统工艺及习俗本身的基础上,牢牢抓住非遗传承人、场景再现、创演秀三个关键点,创新性地通过“非遗+互联网”“非遗+表演”“非遗+传习”“非遗+场景”“非遗+美食”等方式,打造立体多面的非遗体验场景,以“见人、见物、见生活”为原则,搭建起当下与过去的桥梁,力求让市民群众全景式见识东莞非遗项目的整体风貌。
“本次游馆活动,我们从7月开始就筹备”,主办方东莞市文化馆有关负责人介绍,“我们特别邀请东莞本土艺术团队创编表演了《千角灯》《歌德夜读花笺记》《喜歌》《龙舟》《莞香》《奇狮妙想》等节目,将千角灯、莞香等非遗工艺,以及东莞婚俗、舞狮祈福、起龙仪式等传统习俗融入其中,用故事化、艺术化、具象化的方式,将过去人民的生活场景带到群众身边来。”
互联网时代,非遗的传播与推广有着更多的机遇与渠道,此次游馆活动特与“创演秀”相结合,借短视频之力、潮流之风,让非遗有更多机会绽放光彩。
以演出带出参观,嘉宾们纷纷点赞东莞创新模式传承发展非遗项目,认为这些举措具有启发性的社会意义,不仅有助于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识和重视,从而增强社会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关注和支持,尤其是在自媒体时代,更有助于大众参与非遗项目的传播和推广。
数位其他省的代表纷纷表示今天的表演很精彩,虽然在展厅,但现场专业的演员与布置,都让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专业的剧场,“简直就是看了一场实景精品演出”。在沉浸式演出的谢幕环节,众多嘉宾站在原地久久不曾离去,给演职人员的掌声、点赞声不绝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