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毛主席诗词里的秋天,大气磅礴,寥廓豪迈,何等壮美!

创作时间:
2025-01-21 18:39:12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毛主席诗词里的秋天,大气磅礴,寥廓豪迈,何等壮美!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对“秋”情有独钟。万般情思,在秋天这个深沉的季节,也显得格外浓厚。“睹落叶而悲伤,感秋风而凄怆”。绝大多数古代诗人将悲情愁绪与草木摇落、万物凋零的秋景联系在一起,总透着一种苍凉之感。尽管也有刘禹锡“我言秋日胜春朝”那样盛赞秋景的《秋词》,但悲秋无疑是中国古代文人吟秋作品的主基调。

毛泽东对秋天情有独钟,有多首标明写于秋天的作品。他笔下的秋景气势磅礴,胸襟开阔,脱尽自古文人悲秋的窠臼,展现出寥廓豪迈的艺术境界。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925年深秋,仰望麓山红叶如火,凝视湘水滔滔北去,32岁的毛泽东伫立橘子洲头,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历史叩问,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长沙》自此诞生。《沁园春·长沙》是一篇游故地而观秋景、忆同窗而思往事、励斗志而抒豪情的壮美词章。写秋景而不衰飒,忆往事而不惆怅,纵横捭阖,大气磅礴。

“万山红遍”不只是红叶叶满山,而是因为手持真理、心有信念,对革命未来充满信心。“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不只是热血青年说出的痴话,而是以天下为己任,从小立下救国救民伟大目标的志向。“中流击水”不只是诗词中的夸张表达,而是青年革命者急流勇进、奋勇拼搏的精神和舍我其谁、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谁主沉浮?”这个囊括悠悠时空、茫茫大地,涵盖人类历史、现实斗争的大问题,体现了本篇的中心思想。“谁主沉浮’的仰天长问,是忧患之问,也是信念之问,这一问,道出了伟人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

《西江月·秋收起义》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首句开宗明义,庄严自豪,表明了起义军的性质和标志,给人以声势赫赫、威风凛凛、红旗招展、阵容严整之感。匡庐指的是江西的庐山一带,潇湘则是湖南的代称,次句描述了起义军在江西地区不作停留,直接向湖南挺进的行动。“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深刻揭示了起义的根本原因,即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压迫。尾句“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形象地描绘了起义的时机和声势。在傍晚时分,当暮色笼罩大地时,起义的雷声像霹雳一样响彻天际,象征着农民起义的爆发和力量的彰显。

秋收时节本应是收获的季节,但农民因地主的压迫而感到愁云密布。“暮云愁”并非个人愁苦,它是秋收起义发动的诱因,也是意欲彻底改变的社会现实,而起义的爆发则如同晴天霹雳,迅猛而激烈。整首词通过鲜明的形象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1927年秋收起义的英勇事迹和历史意义。它不仅记录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也彰显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激励着后人不断为实现理想而奋斗。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古人每逢重阳,也往往作诗填词,大约不外花酒空愁,一片萧瑟,满怀岑寂。而毛泽东偏偏另辟蹊径,说“战地黄花分外香”。为什么“战地”的“黄花”会“分外香”呢?战地播种着英雄的头颅,灌溉着烈士的鲜血,炮火连天中,野菊挺立开放,绽黄吐芳,使人看了怎能不感到格外美丽,怎能不感到加倍喜悦?

下阕把秋风与春光作对比,与温柔明媚的春光不同,秋风劲厉迅猛,预示着革命斗争的严峻与艰巨。但诗人坚信,秋风远胜春光,因为它会带来革命胜利的希望与光明,颇有一种“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战斗激情!

此词作于1929年的重阳节,距离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也有两年了。这一阶段毛泽东过得并不舒心。党内出现重大意见分歧,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未能被多数同志理解和接受。同时,他还身患疟疾,缺乏科学的医治,失去了党内和军内的一些重要职务。然而,毛泽东并没有因此消沉,而是继续坚持自己的革命信念,积极开展地方工作。

这篇身处逆境时写的《采桑子·重阳》,有沉郁的思索,但绝无怨天尤人的牢骚与哀叹,而是充满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未来胜利的美好憧憬。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长空高阔,白云清朗,南飞的大雁已飞到了天际尽头。不登临目的地绝不是英雄,算下来已征战了二万里的路途。在高峰险峻的六盘山上,猛烈的西风吹得红旗猎猎地卷起来。今天我手握长缨,信心满满地询问何时能将敌人彻底制服?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翻越六盘山,此时的红军已经历了长征的艰苦卓绝,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即将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六盘山的雄伟壮丽,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清平乐·六盘山》。《清平乐·六盘山》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佳作,更是一首充满革命豪情和必胜信念的壮丽诗篇。“不到长城非好汉”,“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何等的英雄气概!

《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上阕以"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开篇,描绘了北戴河的壮阔海景和大雨中的渔船,展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渔民的艰辛。下阕回顾了三国时的曹操,出征乌桓,来到渤海边的碣石山,写下《观沧海》。现在依然有“瑟瑟秋风”,但与三国时相比,神州大地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感慨和对新世界的赞美。

这首词创作于1954年,当时我国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毛主席在访问北戴河时,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词。萧瑟的秋风再次吹过这片土地,但毛泽东笔下的“萧瑟秋风”不见半点悲凉凄怆,只有新社会日新月异的豪迈与激越。旧的时代已经过去,新的时代已经到来,新时代的人民已经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创造了更加美好的世界。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