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生大帝信仰融入闽南古厝,成两岸交流重要纽带
保生大帝信仰融入闽南古厝,成两岸交流重要纽带
闽南古厝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红砖堆砌的外墙、燕尾脊和精美的雕刻,无不体现了闽南文化的精髓。而在这些建筑中,保生大帝信仰尤为显著。保生大帝信仰起源于北宋,是闽南地区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在闽南古厝中,常常可以看到供奉保生大帝的神龛,人们相信他能带来健康和平安。无论是历史悠久的蔡氏古民居还是梧林古村落,都能找到保生大帝信仰的踪迹,这不仅展示了闽南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保生大帝信仰的历史渊源
保生大帝信仰源自北宋名医吴夲。吴夲医术精湛,慈怀济世,去世后被朝廷追封为保生大帝。泉州花桥是吴夲生前行医的住寓,花桥慈济宫亦为保生大帝庙宇的祖庙之一。保生大帝信仰兴起于北宋,发展于南宋,历经元明清三代的延续至今。由于吴真人生前的善举,泉漳之民多受其惠,故殁后即有闻者竞相绘制其画像“敬事之”,这是发自内心的悼念之情。很快,这种悼念形式被建祠奉祀所替代了。
在台湾,保生大帝是仅次于妈祖的第二大民间信仰,分灵宫庙数百座,有信众数百万人。闽台两岸信众交流甚密,亲如家人。保生大帝信仰体现了闽南人对健康和平安的向往,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生大帝在闽南古厝中的体现
闽南古厝是闽南人“敬祖酬神”的具象表达,保生大帝信仰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在闽南古厝中,常常可以看到供奉保生大帝的神龛,人们相信他能带来健康和平安。闽南的宫庙、宗祠,往往都有着极具个性的屋脊瓷贴雕,保生大帝的神像也常出现在这些装饰中。
闽南古厝的建筑细节中,满是能工巧匠的手艺。独特的双翘燕尾脊上,彩画、泥塑、镶瓷等让它更加炫目夺眼;闽南石雕工艺世界知名,古厝上也大量运用南安的白石、惠安的青石,精心砌筑形成六角形砖、圆形砖、古钱币砖等墙面装饰,细致入微;还有精致的斗拱装饰,木匠运用大木作和小木作的各种技法,将凤、花斗等纹理元素层层叠叠,把闽南人敢拼敢干的性格体现淋漓尽致。
保生大帝信仰的现实意义
保生大帝信仰体现了闽南人对健康和平安的向往,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生大帝信仰促进了闽台两岸的交流与互动,成为连接两岸同胞的重要精神纽带。保生大帝信仰体现了闽南人勇于拼搏、不惧挑战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闽南地区定期举办保生大帝绕境巡安等民俗活动,展现了保生大帝信仰的活力。2024年5月7日,由花桥慈济宫和台湾台南学甲慈济宫主办的闽台“保生大帝绕境巡安”民俗活动在泉州举行,来自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宫庙的信众聚首,共祭保生大帝,交流保生文化。此次活动也是近400年来花桥慈济宫首次举办绕境活动。
保生大帝信仰的文化价值
保生大帝信仰所蕴含的闽南文化精神,及其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贡献。闽南人因为远离中原,就特别注重保存历代流传的文化信息,特别害怕被边沿化。闽南文化中的重乡崇祖,作为一种潜在的心理意识,已经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闽台地区,在东南亚,在海外,闽南人都十分强调认宗认谱,结社建馆;通过修族谱、建祠堂、注“堂号”(如颍川、西河、陇西、太原)来凝聚家族血缘关系,记忆祖地,追溯历史,建立浓厚的乡土观念。闽南人十分热衷兴办教育,传承母语文化;十分重视沿袭岁时习俗,传承民间信仰(如妈祖、郑成功、清水祖师、保生大帝、开漳圣王)。值得称道的是,承载闽南文化的闽南方言,至今还在大量使用着古汉语的“鼎”(锅)“册”(书)、“箸”(筷子)、“昼”(中午)、“目”(眼睛)等基本字词。
保生大帝信仰与闽南的建筑、雕刻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保生大帝信仰随着闽南人的迁徙传播到台湾、东南亚等地,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闽南人在“过台湾”“下南洋”时,为了适应新环境,满足精神生活等需求,将源于故土的精神文化传播到侨居国。这些闽南精神文化在闽南地区与东南亚社会的交流中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