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两价:集采后盐酸莫西沙星医院药店差9倍
一药两价:集采后盐酸莫西沙星医院药店差9倍
“原本只需13.8元就能在医院开到一盒,医院买不到,在药店却要140元。”这是山西省居民邱女士的真实经历。近期,不少患者发现,常用抗菌药盐酸莫西沙星片的价格出现异常波动,从医院到药店,价格相差近10倍之多。
盐酸莫西沙星片,又名拜复乐,是由德国拜耳公司生产的广谱抗菌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等。这款药物因其可靠的疗效,成为许多医生治疗感染疾病的首选药物之一。
价格波动:从460元到10倍价差
近期,盐酸莫西沙星片的价格波动引发广泛关注。根据患者反映和媒体报道,该药物的价格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医院与药店的价差:在医院,通过国家集采,该药物的价格被控制在13-15元/盒。然而,在药店渠道,价格却飙升至百元以上,最高达到168元/盒。这种近10倍的价格差异让许多患者感到震惊。
代购渠道价格:通过海外代购渠道,盐酸莫西沙星片的价格更是高达460元/盒。这一价格远超国内医院和药店的售价,让许多依赖该药物的患者望而却步。
地区差异:不同地区的药店价格也存在差异。例如,在北京,有患者反映药店售价为150元/盒,而在其他城市,价格则在80-153元之间波动。
价格波动背后:集采政策的影响
这种价格波动背后,与国家集采政策密切相关。自2018年“4+7”试点以来,药品集中采购政策不断扩大范围,许多原研药因未中选集采而逐渐退出医院市场。
集采政策下的医院用药:在医院,集采药成为主流,未中选的原研药生存空间被压缩至30%以下。医院为了完成集采任务量,会采取各种措施限制原研药的使用,包括关闭医生开药系统中的未中选品种。
药店自主定价机制:相比之下,药店药品价格实行自主定价。在供需失衡的情况下,药店根据市场情况调整价格,导致价格波动较大。特别是对于需求旺盛的原研药,价格往往远高于医院的集采价。
供应链紧张:由于集采政策的影响,一些原研药的供应链出现紧张状况。生产企业可能优先供应集采市场,导致非集采渠道的供货不稳定,进一步推高了药店渠道的价格。
患者如何应对?
面对盐酸莫西沙星片的价格波动,患者应该如何应对呢?
优先选择医院渠道:如果条件允许,建议患者优先选择在医院购买。医院的集采价格相对较低,可以减轻经济负担。
寻找替代药物:如果在医院无法获得该药物,可以咨询医生是否有其他替代药物。例如,同类的喹诺酮类抗菌药如盐酸左氧氟沙星片、氧氟沙星片等,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关注政策动态:国家医保局已印发通知,鼓励零售药店参与集采,未来药店渠道的价格有望逐步与医院接轨。
合理使用代购渠道:虽然海外代购价格较高,但在特殊情况下,如果国内渠道确实无法购买,可以考虑通过正规代购渠道获取,但需谨慎选择,确保药品质量。
盐酸莫西沙星片的价格波动,折射出我国医药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一些挑战。集采政策虽然有效降低了药品价格,但也带来了原研药供应紧张、价格波动等问题。未来,如何平衡药品可及性与价格合理性,如何优化药品供应链,将是政策制定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对于患者而言,在面对药品价格波动时,理性选择购药渠道,合理使用替代药物,及时关注政策动态,是应对当前情况的有效方式。同时,我们也期待相关部门能够进一步完善政策,确保患者能够以合理的价格获得所需的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