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行动》抵制风波:营销失误、饭圈造谣下的品质之作
《蛟龙行动》抵制风波:营销失误、饭圈造谣下的品质之作
《蛟龙行动》作为林超贤导演的新作,本应在春节档取得佳绩,却因一系列营销失误和饭圈恶意造谣陷入抵制风波。电影的保密视频引发了网友质疑,而饭圈的不当行为更是加剧了负面舆论。尽管电影涉及核潜艇题材,展现了中国海军的强大,但在上映前就遭遇重重打击,让观众对其产生了抵触情绪。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电影营销的困境,也暴露了饭圈文化的负面影响。
七年磨一剑,中国首部核潜艇大战
《蛟龙行动》是林超贤导演继《红海行动》后的又一力作,也是中国首部以核潜艇为题材的军事动作片。为了打造这部影片,制作团队历时7年,投资超过10亿元人民币,1:1还原了长达120米的“龙鲸号”核潜艇。潜艇内部的设备都是真实可用的,力求为观众呈现最真实的核潜艇生活。
影片的演员阵容也十分强大,由张涵予、杜江、黄轩、段奕宏等实力派演员领衔主演,新生代演员于适、王俊凯等也参与其中。为了更好地塑造角色,演员们在进组前接受了为期8个月的专业训练,完整效仿“封神训练营”的模式。林超贤导演更是亲力亲为,甚至在水下拍摄时,演员在水下的工作时间都不如导演长。
过度营销引发争议
然而,这样一部用心制作的电影,却在营销策略上出现了严重失误。电影宣传团队发布了一条关于“保密”的营销视频,内容核心是强调电影剧本的保密要求。视频中提到,某些戏份的剧本只能靠导演对演员口述,然后演员再根据个人发挥手写下来。更离谱的是,电影的剧本被工作人员三令五申,不能被外国演员看到。
这种营销策略引发了网友的强烈不满。有网友质疑:“你拍电影不给演员剧本,让他们演什么?”还有网友指出:“你的剧本如此神秘,涉及国家核潜艇技术的重要机密,但问题是,你电影拍完后不上映吗?全世界的观众不会看到吗?”这种自相矛盾的宣传方式,让网友们开始吐槽:“笑死”“这什么电影营销”。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一些有娱乐心态的网友干脆配合这条视频的逻辑开始演戏:“播放的时候也是趁没人时候放,一旦发现有人进入影院就停止播放。”“为了保护国家机密,我准备不看这个电影了。”一部爱国题材的主旋律电影,竟然让观众产生为了国家而不去看的想法,这种营销策略无疑是南辕北辙。
饭圈恶意造谣,加剧负面舆论
除了营销策略的失误,饭圈行为也对电影造成了严重伤害。在电影定档后,一些粉丝开始恶意造谣、带节奏,试图通过断章取义的花絮截图和不当言论来抵制电影。例如,有人截图电影花絮,暗示“既然电影涉密,那大家都别去看”。还有人恶意解读演员表现,如张涵予在看到外籍演员时下意识远离,被解读为“涉密”行为。
这些恶意造谣和带节奏的行为,不仅影响了电影的口碑,也伤害了演员和制作团队的努力。正如一位网友所说:“电影好不好看,要亲自看了才知道,但是在电影上映前就恶意造谣带节奏攻击其他影片的人,他们所拥护的影片,势必是存在问题的。”
市场前景与观众期待
尽管遭遇重重困难,《蛟龙行动》仍然值得期待。在春节档之前的内部看片会上,电影获得了不错的评价。作为一部展现中国海军实力的军事动作片,它不仅有着震撼的深海对决场面,更展现了中国军事力量的跨越式发展。
从历史数据来看,预售成绩并非决定性因素。2018年的《红海行动》在预售阶段并不起眼,但最终凭借过硬的品质和口碑发酵,逆袭成为春节档票房冠军。2023年的《满江红》同样在预售成绩不及同期的《流浪地球2》,但最终以黑马之姿创造了45.44亿的惊人票房成绩。
《蛟龙行动》作为春节档唯一的现代军事题材电影,其目标观众群体恰恰是那些不会提前抢票的普通观众。这些人可能不会为了偶像而疯狂打榜,但他们的选择往往最能反映一部电影的真实价值。在当前国际形势下,这样一部展现中国军人保家卫国的电影,必然会唤起观众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共鸣。
结语
《蛟龙行动》的遭遇,反映了当前电影市场面临的多重挑战:如何平衡商业营销与艺术创作?如何应对饭圈文化的负面影响?如何在激烈竞争中突出重围?这些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真正的好电影,最终还是要靠品质说话。让我们拭目以待,看看这部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电影,能否在春节档创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