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镰刀龙之谜:浙江小镇发现44处恐龙化石点
天台镰刀龙之谜:浙江小镇发现44处恐龙化石点
浙江天台街头镇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这里不仅有巨大的恐龙雕塑,更是一个蕴藏着亿万年前恐龙遗迹的宝地。从1992年第一块恐龙化石被发现至今,天台盆地已经发现了44处恐龙化石出土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以天台命名的天台镰刀龙。
行走在浙江天台街头镇的马路上,远远就能看到这座巨大的恐龙雕塑。
千万年前,街镇可是晚白垩纪恐龙的乐园。
大约在一亿年前后,经过多次火山喷发,天台县形成了一个有湖有平原、相对封闭的山间盆地,这里气候湿润、林木繁茂,是恐龙的理想栖息地。
据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共同完成的《浙江天台晚白垩世盆地与恐龙化石研究》,1亿年前后的浙江天台盆地,生存着多种恐龙,包括体长10多米的食草蜥脚类恐龙、比鸡稍大的食肉兽脚类恐龙、身上有甲片的甲龙、靠2条腿走路的鸟脚类恐龙……
在天台县博物馆“回到白垩纪”的展厅,一进门就能看到以天台命名的天台镰刀龙骨骼化石,高3米,长8米,令人震撼。
天台镰刀龙生活在8000万-7500万年前,属于兽脚类恐龙。它的头部比较小,后肢粗壮,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巨大的利爪,形状类似长柄大镰刀,十分威武。
不过,天台镰刀龙还有两大“谜团”没被破解。一是关于天台镰刀龙吃什么。有的学者认为,它们嘴部较宽、吻端无齿,可能以植物、水果和昆虫为食;但从锋利的镰刀爪部看,又是食肉动物。因此,天台镰刀龙的食性目前尚无定论。
二是它们的行走方式,至今也是个谜。有的学者认为,天台镰刀龙的前后肢长度相近,估计活动方式像大猩猩那样;也有的学者认为,它是直立行走,因为它的前肢带“镰刀”不便落地行走。
展厅里还有几件巨大的恐龙蛋群化石。
到目前为止,天台已经发现了44处恐龙化石出土点,最多一处产出恐龙蛋化石达到5000多枚。
我们前往了天台镰刀龙骨骼的出土地——松里湾,这里也是天台的恐龙化石自然保护区。
天台县街头镇地质遗迹资源丰富,保存有标准地层剖面、花岗岩和凝灰岩地貌。松里湾山坡地面的泥土带有锈红色,当地人称为“猪肝岩”。
在这里,我们还遇见了“龙的传人”张善兵。
1992年,张善兵的父亲张式亮在田里干活时意外发现了一块巨大的恐龙骨头。
“那个骨头一看不正常,非常巨大,我爸爸就找了博物馆馆长,后来馆长确认是恐龙化石,让我们一定要保护起来。”张式亮在恐龙化石后方竖起一块石头,山坡上的泥土随雨水落下,又把恐龙化石自然盖住,外观看起来与普通田地没有不同。
天台镰刀龙骨骼化石发现地
当时的张善兵只有十二三岁,跟着父亲一起默默守护了恐龙化石十年。后来,北京的专家来挖掘,张家人也来帮忙,每天挖一点,专家就派车带回去一点,就这样,天台镰刀龙一点点拼凑成形。
张善兵提供 天台镰刀龙挖掘时期照片
张善兵说,他心里很自豪,连网名也改成了“龙的传人”。“我们全家现在的希望就是,哪怕就这一块地方,能建起东西来,对后人也是一种传承、一种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