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手机使用新规:如何平衡便利与风险?
小学生手机使用新规:如何平衡便利与风险?
最新调查显示,2023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达1.96亿,互联网普及率高达97.3%。其中,小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尤为引人关注。
小学生手机使用现状令人担忧
近年来,智能手机已成为孩子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小学生群体中,手机主要用于社交媒体和观看视频。根据文部科学省的调查数据显示,小学六年级学生中,每天使用社交媒体和观看视频超过4小时的比例为11.8%,较2022年增加了0.9个百分点。而初三学生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17.9%,相当于每三名初三学生中就有一人每天花费超过3小时访问社交媒体。
过度使用手机带来的问题不容忽视。首当其冲的是视力健康问题。长期低头玩手机可能导致眼睛疲劳、视力下降,甚至出现近视等眼科疾病。其次,手机的过度使用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一些学生在课外时间过度沉迷于社交媒体、游戏和视频,导致学习时间减少,成绩下降。更为严重的是,手机的过度使用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尤其是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部分学生面临着沉重的社交压力和焦虑感。
家庭和学校的应对措施
面对这一问题,各地教育部门和家庭纷纷采取措施。多地出台校园手机管理禁令,如郑州、广州等地禁止学生将手机带入课堂。学校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学生使用手机作为逃避学习的工具。比如,采用互动式教学、项目式学习等创新教育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减少他们对手机的依赖。
在家庭教育方面,许多家长采取了制定使用规则、限制使用时间等方式。例如,有的家庭规定孩子只有在完成作业之后才能使用手机,且每天使用时间不得超过两小时。此外,还要求孩子在睡前一小时内不得使用手机,以保证充足的睡眠。这些规则不仅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有利于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互动。
管理面临的挑战
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禁令执行力度参差不齐。部分学校可能因条件限制、管理松散等原因,未能有效落实禁令。另一方面,一些学生通过购买“藏手机神器”等方式逃避监管。在某电商平台,不少商家销售“藏手机水杯”“镜中藏手机”等产品,有些商品销量甚至过万件。
家长在管理过程中也存在过度管控或放任不管两种极端情况。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院副院长蔡海龙指出,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自觉提升家庭教育方面的素养和能力,正确认识手机等智能产品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引导其正确合理使用手机。既不能粗暴干涉一律禁止其使用手机,也不能过于放任、对其使用手机不问不管。
专家建议:多方协同共治
面对小学生手机使用问题,专家建议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院副院长蔡海龙指出,引导未成年人合理使用手机的关键在于家长。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自觉提升家庭教育方面的素养和能力,正确认识手机等智能产品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引导其正确合理使用手机。既不能粗暴干涉一律禁止其使用手机,也不能过于放任、对其使用手机不问不管。应当采取民主的方式,和孩子一起商量制定手机使用的规则,培养孩子的网络素养和自治自律能力。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陈俊建议,需要从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律能力,同时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促进全面发展。学校可以开设数字素养课程,教授学生如何识别信息真伪、保护个人隐私、合理安排在线时间等。同时,组织多样化的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如科学俱乐部、文学社、体育队等,让学生在非手机活动中找到乐趣和成就感。
社区和学校可以联合举办徒步、骑行、露营等户外活动,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增进亲子关系,同时远离电子屏幕。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帮助他人、了解社会来拓宽视野,培养社会责任感。
结语:培养数字时代的健康使用习惯
在数字化时代,完全禁止孩子使用手机既不现实也不合理。关键在于培养他们正确的使用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这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通过科学的管理和引导,帮助孩子们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避免其带来的负面影响。让我们携手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数字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