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编修的7大原则、 6大步骤、21项内容
家谱编修的7大原则、 6大步骤、21项内容
家谱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情况。编修家谱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立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凝聚血亲,传世珍藏。
编修家谱7大原则
- 存真传信。是者从之,遗者补之,讹者更之,疑者存之,不知者缺之。
- 修撰家谱目的是为了追溯远祖的世系传承,以及记载族人的详细情况
- 族人因为生计而迁徙的,如果无法联系到,那么应该不记录在族谱上,或者记载简单情况。
- 如果追溯不到远祖世系传承,则切不可攀附某名贤的后人。如此会遭人嘲笑,也是贻害后人。
- 人人都还有家族,家族都会有祖先,祖先也会有祖先。溯源而上,都是我支派的先祖。
- 如果有世系脉络自古相传,有确实的家族资料作为依据,则应当详细记录。
- 如果无法做到有根有据,宁可粗略记载,不要虚假的详细。
编修家谱基本步骤
组建家谱编修委员会
一般由家族有名望的人担任委员会员工。族长担任主编。具体人数由家族大小、门派多少决定。筹措修谱经费
由家族成员捐资,入谱人员收取经费。编辑家谱
首先要对老谱,了解老谱格式、风格;其次是绘制世系图;接着进行普查;确定内容;搜集资料,编定所有内容,初成文稿。排版印刷
选择专业的家谱编印机构和印刷机构颁谱仪式
家谱修成后,一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颁谱仪式。纪念画册
编印彩色纪念画册和电子光盘,以便长久保存,传世珍藏。
家谱编修21大内容
时代不同,家谱的内容侧重有所不同,古代的家谱在血缘、选官、袭爵、婚姻、社交、 财产继承、睦族等都有着重要作用。魏晋至唐代家谱的内容包括郡望源流,家族世系等。宋代以后,家谱的作用转移到尊祖、敬宗、睦族上。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家谱编修的内容逐渐成熟,定型和完善。现在的家谱编修大致可以分为21个内容。
谱名、版次录
家谱名称繁多,最常用的是家谱、族谱、宗谱。谱名中最重要的是谱籍和姓氏。编修人员名录、家族照片
编修人员、编修委员会和参加编修家谱的人员,要一一明确记载。谱序、题词
谱序一般是介绍修谱缘由、目的、修谱过程、修谱人员组成,姓氏源流、迁徙经过,编修原则等。题词是一般由国内外名人、本家族名人题词。凡例
确定修谱准则,记述家谱编修原则和体例。谱论
古代名人对家谱的论述,为本谱的撰写提供理论依据。祖先像赞、遗像、图片
重要图像资料。目录
反映家族主要内容和次序排列。姓氏源流
姓氏源、迁徙源等。恩荣录、碑文
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家属的赏赐。历代修谱名录
列出历届修谱人员。祠堂、坟茔、郡望、堂号
祠堂是家族祭祀、议事的场所。坟茔包括墓地图,坟向,祖坟及各支派墓地分布等。字辈
一般是用家族成员的姓名的第二个字代表辈分,选择有一定含义的字。世系图表
以图表形式反映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家风、家训、家规
家族为了家族稳定发展,自己主持制定,用以教育、规范和约束家族成员的训诫和法规。传记、艺文、家族名贤录
传记是记述本家族中的英贤名臣,能工巧匠和有重要贡献而又有影响的人物事迹。家传用来记述家族中有名望、有功绩的人事迹的文体。艺文主要收录本家族中先人的著述。家族名贤录是对家族中影响力、德高望重的重要人物。风俗礼仪
一般记录家族内的风俗和礼仪契约、族产
专门记载和收录与族产有关的契纸文约、管理制度。家族文献、杂记
文献收载的均为本家族先人的著述。功德榜、事迹介绍
家谱最后列出本谱主编、编修人员姓名、捐资人姓名、捐资数额以及资金的收支情况。领谱字号
家谱修好后,家族为了防止外传,在家谱后面都注有顺序号,然后登记造册。附记、后记、留余录
简述编修家谱的历程和遇到的问题及其处理办法的说明。
这就是家谱编修的基本原则、编修步骤和编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