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祭日,这10首让人泪崩的歌曲能让我们勿忘历史,铭记苦难!
公祭日,这10首让人泪崩的歌曲能让我们勿忘历史,铭记苦难!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音乐不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历史的见证。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许多歌曲成为了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抵抗外敌。以下是10首在公祭日等场合能够让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的歌曲,它们以独特的旋律和深刻的歌词,展现了那段苦难岁月中中国人民的不屈精神。
《松花江上》
背景:这首歌是1935年张寒晖在西安目睹东北军和东北人民流亡惨状而创作的。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东北人民被迫背井离乡,歌曲真实地反映了东北同胞的悲惨遭遇。
歌词情感:“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歌词如泣如诉,以对家乡的美好回忆为开篇,与后面流离失所的惨状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凸显出日本侵略给东北人民带来的巨大伤痛,让听众深切地感受到失去家园的痛苦。
音乐风格:歌曲旋律采用了倾诉式的下行音调,带着一种深沉的悲愤。缓慢的节奏如同流亡者沉重的步伐,增强了歌曲的感染力,使人们在聆听时不禁动容,深刻体会到那个时代人民的苦难。
《长城谣》
背景:它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是为了唤起民众抗日救亡的意识。当时中国面临着日本侵略者的全面进攻,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歌曲中被赋予了抵御外敌的重要意义。
歌词情感:“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高粱肥,大豆香,遍地黄金少灾殃。自从大难平地起,奸淫掳掠苦难当。苦难当,奔他方,骨肉离散父母丧……” 歌词先描绘了长城外故乡的美好景象,接着诉说侵略者带来的灾难,如 “奸淫掳掠”“骨肉离散” 等词汇,生动地展现了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激发人们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故乡的眷恋。
音乐风格:旋律优美而深沉,既有民族风格的悠扬,又带有一种悲壮的色彩。在演唱过程中,这种风格能够引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共鸣,让人们在感受旋律之美的同时,深刻铭记那段苦难的历史。
《五月的鲜花》
背景:这是一首抗日救亡歌曲。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歌曲激励着青年学生们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者。它表达了青年学生们爱国的热情和对侵略者的愤慨。
歌词情感:“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 歌词通过描绘鲜花与鲜血的对比,体现了抗日志士们的英勇无畏和牺牲精神。在公祭日等场合演唱,能让人缅怀那些为国家和民族献出生命的先烈。
音乐风格:歌曲旋律婉转且激昂,开头的舒缓旋律仿佛是对美好事物的回忆,而随着歌词内容的推进,旋律逐渐增强力度,表达出抗日志士们不屈的斗志和人们对侵略者的抗争情绪。
《只怕不抵抗》
背景: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目的是鼓舞儿童的抗日热情。当时中国社会各界都在积极参与抗日活动,儿童也不例外,这首歌曲为培养儿童的爱国精神和抵抗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歌词情感:“吹起小喇叭,哒嘀哒嘀哒!打起小铜鼓,得隆得隆冬!手拿小刀枪,冲锋到战场。一刀斩汉奸!一枪打东洋!” 歌词简单易懂,充满了战斗的激情。通过儿童天真而勇敢的形象,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敌、坚决抵抗的精神,体现了全民抗战的热情。
音乐风格:节奏明快有力,旋律活泼,具有很强的鼓动性。这种风格非常适合儿童传唱,让孩子们在欢快的音乐中铭记抗日的使命,也能让成年人回忆起全民抗战的热血场景。
《黄河大合唱》(尤其是其中的《保卫黄河》部分)
背景:这部作品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当时中国的抗日斗争处于艰苦阶段,为了鼓舞民族士气,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创作了这部气势磅礴的合唱作品。黄河在中国人心中象征着民族的摇篮和不屈的精神。
歌词情感:《保卫黄河》部分歌词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 描绘了黄河边抗日军民的战斗场景。它充满了力量感,表达了中国人民保卫家园、抵抗外敌的坚定决心。
音乐风格:音乐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宏大的气势。合唱的形式增强了歌曲的表现力,如万马奔腾般的旋律让人仿佛看到抗日队伍在黄河两岸与敌人奋勇作战的场景,能极大地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
《在太行山上》
背景:歌曲创作于1938年7月,描绘了太行山上抗日军民的战斗生活。太行山是抗日战争时期重要的根据地,中国军队在这里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歌词情感:“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气焰千万丈。听吧!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 歌词展现了抗日根据地的蓬勃景象,以及民众积极支持抗战的热情。它体现了军民一心、同仇敌忾的抗日精神。
音乐风格:旋律既有抒情的部分,如描绘根据地的美好景象,又有激昂的部分,像展现抗日烽火燃烧的场景。这种抒情与激昂相结合的风格,很好地体现了太行山根据地既有温馨的生活场景,又有紧张激烈的战斗氛围,激励人们为抗日胜利而奋斗。
《抗敌歌》
背景:它是中国最早的抗日救亡歌曲之一。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的抗日情绪高涨,这首歌的创作对于唤起民众的抗日意识起到了先锋的作用。
歌词情感:“中华锦绣江山谁是主人翁?我们四万万同胞。强虏入寇逞凶暴,快一致永久抗敌将仇报。家可破,国须保,身可杀,志不挠。一心一力团结牢,努力杀敌誓不饶。” 歌词表达了中国人民作为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强调了面对侵略者要坚决抵抗、不屈不挠的精神,体现了全民抗战的理念。
音乐风格:歌曲具有进行曲的风格,节奏规整,旋律激昂。这种风格适合集体演唱,能够在集会等场合营造出强烈的抗日氛围,激发人们的战斗意志。
《大刀进行曲》
背景:创作于1937年,是为了歌颂二十九军大刀队的英勇事迹。在七七事变后的战斗中,二十九军战士手持大刀与日军展开白刃战,展现了中国军人的英勇无畏。
歌词情感:“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军民团结勇敢前进!看准那敌人,把他消灭!把他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 歌词充满了战斗的豪情,表达了军民团结抗战的信心和杀敌的决心。
音乐风格:旋律简洁有力,节奏明快,具有强烈的战斗性。歌曲以一种直接而有力的方式激发人们的抗日斗志,让人听后热血沸腾,仿佛看到战士们挥舞大刀冲向敌人的场景。
《毕业歌》
背景:这首歌是电影《桃李劫》的插曲,创作于1934年。当时中国正处于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歌曲鼓励青年学生们在毕业之际,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为国家的命运而奋斗。
歌词情感:“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我们是要选择‘战’还是‘降’?我们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场,我们不愿做奴隶而青云直上!” 歌词充满了青年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表达了他们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愿意为抗日而献身的精神。
音乐风格:歌曲旋律具有强烈的号召性,节奏坚定有力。这种风格能够唤起青年学生们的爱国热情,激励他们积极投身抗日斗争,是一首具有强烈时代精神的歌曲。
《团结就是力量》
背景:诞生于1943年,当时中国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为了鼓舞士气,增强人民的团结意识,歌曲应运而生。它体现了中国人民团结起来抵抗外敌的精神。
歌词情感:“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向着法西斯蒂开火,让一切不民主的制度死亡!向着太阳,向着自由,向着新中国,发出万丈光芒!” 歌词简洁有力,强调了团结的重要性。在公祭日等场合,它提醒人们铭记历史,团结一心,维护和平。
音乐风格:旋律激昂振奋,节奏紧凑。这种风格使得歌曲具有很强的凝聚力,能够激发人们的团结精神,在纪念活动中让人们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和抗战时期众志成城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