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社联动”助推精神康复服务志愿者融入社区
“五社联动”助推精神康复服务志愿者融入社区
导读:本文详细介绍了武汉清晨创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合汉中街道开展的“搭把手”志愿服务项目。该项目通过“五社联动”机制,为精神障碍康复者提供了一个融入社区、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文章从需求分析、服务计划到实施成效,全面展示了这一创新性社区康复服务模式。
一、背景介绍
2020年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残联印发《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规范》(民发〔2020〕147号,以下简称“规范”),武汉清晨创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此为工作标准开展社区康复服务。规范中指出:社区康复服务是精神障碍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最终回归社会的重要途径,是多学科、多专业融合发展的社会服务。
2023年9月,武汉清晨创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合汉中街道,结合辖区精康人士人际交往及社会融入的需求成立志愿组织,通过引导服务对象挖掘自身潜能,与社区的社交圈和群体互动,建立自助及互助支持网络。“搭把手”志愿服务队正是“规范”指引下,根据“复元”理念开展社区康复服务过程中精康群体回归社会的产物。
二、分析(需求)预估
(一)需求分析
为了更全面、更客观地了解汉中街道精神障碍人群的实际需求,提出更切实的服务内容和康复方案,让精神障碍人群能够更好地、更有效地参与到社区康复服务中来,清晨公益汉中街项目点对辖区服务对象进行排摸调研。调研主要通过电话访问、面访、入户等形式开展,面向辖区精神障碍人群及其家属收集调查问卷信息表。
本次计划完成有效调研问卷50份,实际完成调研问卷62份,其中有效调研问卷62份,问卷数量达成率124%。根据调研报告分析得出:
- 人际交往的需求
在社区康复过程中,精神障碍患者面临着尤为突出的社交需求,他们极力希望通过社交能力训练提升自身的交流技巧,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由于长期患病和对疾病认知不足导致的病耻感,加之社会对他们的低接纳度,使他们的日常生活受到限制,主要依靠与家人的互动。调研结果表明,精神障碍人群缺乏社交平台,朋辈支持网络薄弱,急切地渴望参与更多多样化的社会活动,积极地与他人互动,扩大自身朋辈支持网络,同时满足他们被社会接纳和归属的心理需求。
- 社会融入的需求
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融入需求聚焦于弥补因长期居家封闭带来的社会隔离。调研结果表明服务对象渴望通过参与社区活动来重建社会联系,填补社会角色空白。而疾病带来的出行和沟通障碍使他们回避外界,兴趣缺乏导致生活单调,并对可能的负面评价感到恐惧,这导致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贫瘠和社会支持网络不完善。因此,他们亟需一个支持性的环境,鼓励其尝试新事物,提升自我价值感,以增强社会融入感和生活质量。
(二)介入要点分析
聚焦辖区康复者服务需求,通过清晨公益汉中街项目点搭建资源平台,链接与整合社区资源,探索和推进以社区、社会工作者(SW)、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和社区公益慈善资源“五社联动”的模式,培育“搭把手志愿服务队”志愿组织,通过开展多元化的志愿服务,使辖区居民其感受到关怀,营造和谐友爱互助氛围,进一步促进康复者融入社会及回馈社区。
- 志愿赋能,助力成长,实现价值
SW通过开展“搭把手”志愿服务队增能小组,提升志愿者服务意识,培养服务对象成为志愿者,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助力志愿者成长,帮助康复者逐步积累志愿服务经验,不断深化对志愿服务核心价值的认识和认同。同时创建志愿者微信群搭建康复者之间志愿学习交流平台,架起志愿者与志愿服务需求之间的桥梁,并能吸纳更多有意向志愿者加入群聊,有力推动志愿服务活动。
- 资源整合,共建共享
SW作为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主体,具有整合辖区各类资源的优势,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成为社会服务体系中重要的桥梁和推动力量,通过组织共建、活动共联、资源共享的方式,形成多元共建共享、深度融合发展的格局。SW运用“五社联动”机制,依托社区平台和辖区内的社会组织、社会慈善组织及街道社工站开展多样化的志愿服务,为精康志愿者提供更多参与社会交流的机会和平台,通过与不同人群的交流,提升社交能力,促进社会融入。
(三)理论依据
- 社会资本理论
该理论是指人们通过社会互动和与他人的联系,在个体、群体和组织层面获得有形和无形的资源。该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社会资本资源嵌入在相互联系的个体、群体或民族的社会网络中,并且可以通过社会关系网络去获得。社会资本理论考察了人们如何通过无法自己获得的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和联系,在个体、群体及组织层面获取有形和无形的资源。社会资本资源嵌入在互联的个体、群体、组织或国家的社会网络中,并且可以通过社会关系网络去获得。
- 正常化理论
沃尔夫斯伯格于1983年提出“有价值的社会角色”的新概念,他认为“有价值的社会角色”最能清楚明确地表现“正常化”的最高目标。这个概念指向为那些处于社会价值受贬的危机的人,创造、支持及保障他们应有的社会角色价值。
服务对象由于疾病原因,自身社会化进程受到了较大影响,难以自主获得“有价值的社会角色”,通过志愿服务的形式,赋予其“有价值的社会角色”,并帮助其从中获得社会角色价值。
- 增能理论
增能理论又称赋权理论,是一种协助个人、家庭、团体和社区获取发展能力的社会工作理论。该理论认为,弱势群体之所以处于弱势状态,是因为缺乏生活能力、表达自我价值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和控制公共生活各领域的能力。要改善弱势群体的状况,就必须赋予弱势群体成员各种正面或积极的权力和能力。
在增能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志愿者增能小组活动,提升精康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意识。
- 社会融入理论
社会排斥论认为,社会融入就是通过社会的帮助使那些资源缺乏、有需求、有困难、不能够顺利进行社会参与的群体恢复其自由的公民权、公正分配的正义和人权,消除社会对他们的歧视。Rachel Merton 等同样认为社会融入对精神健康的恢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该观点认为,“社会融入是能够参与并且能在社会生活中的经济、社会、心理和政治领域做出贡献。要实现这一点需要有个人的能力并参与到工作中或成为其他社会角色。
三、服务计划
(一)服务目标
- 运用五社联动机制,成立“搭把手”志愿服务队。
- 通过开展“搭把手”志愿者增能小组和创建志愿者微信群,培养有意向的康复者成为志愿者。
- 提供志愿服务平台,为精神障碍康复人群赋予有价值的社会角色,帮助他们从中获得社会角色价值。
(二)服务策略
- 招募有意愿参与志愿服务的康复者,进行志愿者登记,搭建志愿交流平台。
- 通过开展志愿者增能小组,加深康复者的志愿服务意识,提升志愿综合服务能力。
- 链接辖区资源,为康复者提供多元化的志愿服务参与平台,促进社会融入。
- 设立积分兑换激励机制,提高志愿服务积极性,促进志愿服务持续开展。
四、服务计划实施过程
(一)招募有意愿康复者、搭建志愿交流平台
SW通过线上和线下多种渠道进行广泛宣传和号召,在招募过程中,对有意愿从事公益事业和服务的康复者进行志愿者登记并建立档案以便留存信息。针对已登记的志愿者,建立专属志愿服务微信群,并设计独特的志愿队logo,同时发放logo徽章,以营造志愿队归属感和凝聚力。截止日前“搭把手”微信群已达到56人。在微信群中新老成员互相融合,共同交流和分享,形成了良好的互助氛围,“搭把手”微信群不仅是志愿信息传递的平台,更成为康复者互相支持、共同成长的空间。
(二)小组工作赋权增能,提升志愿服务能力
SW通过开展志愿者增能小组,激发志愿队成员潜能,增强其自我效能感,提升多方面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组织规范。在志愿队建立阶段,SW主要利用小组工作的方法对个人和“搭把手”志愿服务队进行赋权增能,帮助精神康复志愿者了解志愿服务的含义,学习相关基本知识和技巧。其次,小组活动积极促进精神康复志愿者自我意识的觉醒,增强组织成员的个人综合能力,包括沟通交流能力和分工协作能力,使志愿者能够更真实地表达意见并进行分工合作。截至目前,SW已经组织了共计6次小组活动,共有39余人次参与其中。志愿者赋能小组有助于不断提升精神康复志愿者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
“搭把手”成立仪式(宣誓)
(三)志愿服务融入社区、服务居民实现价值
为了更好地融入社区,服务对象不仅参与服务,SW还引导服务对象通过志愿者角色,共同参与五社联动,为社区贡献力量,实现自我价值,获得社会认可。如:SW与汉中街道社工站携手,举办了“3·5”学雷锋志愿服务公益市集活动。在这里,精康志愿者们化身为知识的使者,参与精神健康知识的科普,与社区居民进行零距离的交流。在SW的悉心引导下,他们传递着宣传资料,如同播种希望的种子,不仅促进了精神康复者与其他群体的互动,更在无形中提升了他们的社交能力,为他们融入社会生活铺设了坚实的基石。又如:在腊八节的温馨时刻,汉中站点联合“搭把手”志愿者开展了“腊八送温情,'粥’到暖人心”活动,为辖区内的困难群体送上暖心的腊八粥。这不仅为服务对象提供了与外界交流的宝贵机会,促进了他们的社会融合,更让他们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社会的关怀与温暖。服务对象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作为五社联动的重要一环,主动投身于社区治理,展现了他们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姿态。
“贴对联,送福气”志愿活动
这些志愿服务活动,如同社区中的一道道亮丽风景线,不仅丰富了康复者及居民的精神世界,更在服务与被服务之间,双方搭建起了一座座沟通的桥梁,让志愿服务成为助推服务对象融入社区的强大动力。
(四)志愿激励聚人心、激发服务新活力
在志愿服务中,SW根据志愿者服务内容和时长为志愿者积分,定期举办积分兑换活动,以物质奖励形式回馈志愿者。在积分兑换活动中,还加入了总结复盘会的环节,通过回顾志愿者的表现,对他们的努力和贡献进行肯定和表彰,也为他们提供了进一步成长的空间和机会,从而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志愿服务积分兑换的落实,增强了精康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意识,提升了康复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获得感,同时通过总结复盘会的形式,回顾志愿者的表现,使他们在公益事业中更加自信和积极。汉中站点通过持续优化激励回馈制度,吸引更多康复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为社区治理注入新活力。
五、服务成效
(一)精康志愿者方面
通过“搭把手”志愿服务队,精康志愿者的参与主动性得到提高,有6名核心志愿者参与务,他们的社交技巧和沟通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初期,由于缺乏社交平台,服务对象的日常活动主要限制在家中,导致他们与外界的接触减少,从而造成自我认同感降低,行为上的退缩,缺乏主动与他人社交的勇气和信心。然而,现在通过社区居委会为他们提供的平台,服务对象在互动过程中逐渐学会了合作,并通过开展“搭把手”志愿活动,增加了他们之间的互动次数和深度。通过团队的互帮互助,服务对象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得到了提升,同时社区参与能力也得到了增强。这些精康志愿者不仅在志愿服务中锻炼了个人能力,更深化了对志愿服务意义的理解,SW通过逐步引导精康志愿者完成从“服务使用者”到“服务提供者”的转变,他们不仅关注自我,也为群体利益作出贡献,并逐渐意识到自己是群体的一员,感同身受社区的困境,进一步增强精康志愿者的群体归属感。
(二)社会效益方面
项目得到了硚口文明网、湖北日报、今日湖北等的多个媒体的宣传报导,有助于减轻社会对精障群体的污名化认知。有助于减轻社会对精障群体的污名化认知。该项目通过以康复群体为主的志愿者社区治理参与和社区精神卫生普及,使社区居民和社会大众认识到精神障碍患者也可以为社区治理做出贡献,他们不仅是需要帮助的群体,也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为其他困难群体提供帮助。通过“搭把手”志愿服务队宣传让更多的居民了解精康群体,共同营造一个包容和支持的社区环境。
六、总结与反思
(一)精康群体特殊性带来的挑战
面对精康群体的特殊性,SW在“搭把手”志愿服务队的服务中面临着独特的挑战。在服务启动之初,SW必须对每位精康志愿者的身体和精神状况进行详尽的了解,确保服务的针对性和适宜性。在策划志愿服务活动时,尤其是那些带有竞争性或压力的活动,SW需审慎权衡,确保活动既能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又不至于对他们造成过度的负担。活动进行中,SW应持续关注每位队员的动态,及时发现并介入任何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必要的支持和疏导,考虑到精康志愿者正处于康复阶段,他们需要规律的药物治疗和定期的医疗复诊,其状态可能会因季节和气温等外部因素的变化而波动。因此,SW在组织志愿活动时,必须将这些因素纳入考量,合理规划活动的时间、地点和强度,以适应队员的身体状况和康复需求。帮助他们在志愿服务中获得积极体验,同时促进他们的康复进程,最终实现社会融入和自我价值的提升。
(二)重塑身份打破刻板印象
精神障碍康复者常常因病耻感和污名化等因素而采取回避和自我隔离措施,导致他们在社区活动中缺乏参与和认可。汉中街项目点为精神障碍患者创造机会参与社会活动,让其在鼓励、支持的环境中坚持做一件事情,用一种崭新的身份和实际行动改变社会大众对他们的刻板印象,从而逐步建立自尊和自信,通过让精康群体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社区活动,从而建立起自尊和自信,同时也为社区创造价值;通过提供困难慰问等与社区需求相符的志愿服务,为社区和精康群体搭建起沟通和交流的桥梁,这种双向互动不仅有效地增强了社区对精神康复者的接纳与理解,也促进了双方在互助与合作中实现深层次的认知转变和情感交融,从而推动社区和谐与康复者的社会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