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东南大学团队构建心脏类器官芯片,揭秘微纳米塑料心脏毒性

创作时间:
2025-01-22 06:55:1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东南大学团队构建心脏类器官芯片,揭秘微纳米塑料心脏毒性

2024年12月30日,东南大学梁戈玉教授、陈早早研究员团队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ACS Nano》发表重要研究成果,成功构建心脏类器官芯片,为体外心脏毒性评估提供了新的模型。这一突破不仅解决了传统评估模型的局限性,还为心脏疾病研究和药物开发开辟了新的途径。

01

研究背景:传统模型的局限性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主要死因之一,每年约有三分之一的死亡病例与其相关。近年来,微纳米塑料作为新型环境污染物,其潜在的心脏毒性引起了广泛关注。研究表明,这些微小粒子能够穿透血管屏障,随血液循环进入心脏,但其具体危害机制尚不明确。

传统的心脏毒理学研究主要依赖动物模型和体外细胞模型。然而,动物模型存在种属差异,而体外细胞模型则无法完全模拟人体内复杂的生理环境。因此,开发一种更接近人体心脏的体外模型成为迫切需求。

02

技术突破:心脏类器官芯片的构建

东南大学团队通过整合心脏类器官和器官芯片技术,成功构建了高仿真性的心脏类器官芯片。该芯片的核心是通过重编程技术将人体细胞转化为多潜能干细胞,进而分化成“迷你心脏”。这种“迷你心脏”不仅在基因组上更接近人体心脏,还能模拟真实心脏的搏动情况。

为了更进一步模拟人体心脏中的流体力学,研究团队为“迷你心脏”搭建了一个透明的“房子”——器官芯片。这个不足巴掌大的芯片高度模拟体内环境,能够提供类似人体心脏的力学信号。

03

研究发现:微纳米塑料的心脏毒性

研究团队利用构建的心脏类器官芯片,在体外实时、可视化地追踪了微纳米塑料进入心脏并引起毒性的全过程。通过短期和长期两个暴露时间点的动态观察,研究人员发现:

  • 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和剂量的增加,心脏受损程度逐渐加重
  • 氧化应激、炎症应答、钙离子稳态失衡和线粒体功能障碍是早期关键损伤事件
  • 心脏纤维化是长期暴露后的晚期特征
  • 在病理状态下,心脏对低剂量纳米塑料的易感性显著增加
04

未来展望:医学研究与药物开发的新平台

心脏类器官芯片技术的突破为医学研究和药物开发带来了新的机遇。该技术不仅能用于评估环境污染物的心脏毒性,还可应用于新药筛选、疾病机理研究等多个领域。通过与生物3D打印、基因编辑等新技术的结合,有望进一步提升其仿真度和应用范围。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昌大学教授陈晔光表示:“器官芯片是一种基于人体生物学的仿生微生理系统,通过整合工程学和生物学策略,可在体外模拟人体器官的动态微环境,为生命科学研究和药物评估提供了新的策略和工具。”

尽管该技术仍面临一些挑战,如如何实现精准评估、如何将‘实验室有效’推进到‘临床有效’等,但其发展前景广阔。随着生命科学和工程学的深度融合,心脏类器官芯片有望成为未来医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