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智慧监测到国际合作,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展现新作为
从智慧监测到国际合作,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展现新作为
北京动物园作为国家动物园,近年来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不仅提升了保护效率,也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
智慧化监测与33个核心物种保护
2018年,北京动物园成立了物种管理工作组,制定了详细的物种发展规划。为确保圈养种群的长期健康发展,动物园建立了33个核心物种保护项目,对每个物种的种群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同时,动物园积极引入智慧化、数字化监测系统,利用远红外相机、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对珍稀动物的全天候监测,大大提高了保护工作的效率和精准度。
《国家动物园体系建设规划》的引领作用
2024年12月,《国家动物园体系建设规划(2024-2035年)》在北京通过验收。这一规划系统阐述了建立国家动物园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国家动物园的定位和建设思路,开创性地构建了国家动物园体系。规划的出台,将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有力支撑,推动形成完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协同推进
在北京,除了北京动物园,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南海子麋鹿苑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地。百花山保护区素有“华北天然动植物园”之称,是太行山北部山地重要的野生动物资源库。经过持续保护,保护区内的高等植物从1100种增加到1292种,珍稀野生脊椎动物从169种发展到271种。
南海子麋鹿苑作为麋鹿的模式种产地,自1985年成立以来,不仅成功实施了麋鹿重引进项目,还建立了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目前,麋鹿苑已成为集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环境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型户外生态博物馆。
国际合作与未来展望
在大熊猫保护方面,我国已与20个国家的26个机构开展保护合作研究。合作期间,成功繁育成活大熊猫幼仔41胎68仔,全球圈养数量达到728只。野外种群数量也从20世纪80年代的约1100只增长到近1900只。
未来,我国将继续深化大熊猫国际合作,重点聚焦大熊猫重大疾病防治研究、栖息地和野外种群保护,提升调查监测能力,助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同时,还将积极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推动旗舰物种和伞护物种的科研与保护合作交流,进一步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合作水平。
北京动物园的这些新举措和成果,不仅展现了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决心和能力,也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随着《国家动物园体系建设规划》的实施,中国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为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