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醒:艾司唑仑依赖风险高,这些用药原则请牢记
专家提醒:艾司唑仑依赖风险高,这些用药原则请牢记
“艾司唑仑等苯二氮䓬类药物存在较高的心理依赖风险,长期使用可能导致依赖和成瘾。”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刘宏的这一提醒,再次引发了公众对安眠药使用安全性的关注。作为常用的安眠药,艾司唑仑凭借其显著的镇静催眠效果,确实帮助不少失眠患者改善了睡眠质量。然而,其潜在的依赖性风险也不容忽视。
艾司唑仑:快速助眠但易成瘾
艾司唑仑属于苯二氮䓬类药物,主要通过增强大脑中的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的作用来产生镇静、催眠和抗焦虑效果。其特点是起效迅速,能帮助患者快速入睡并减少夜间觉醒。然而,正是这种快速起效的特点,使得艾司唑仑具有较高的依赖性风险。
研究显示,苯二氮䓬类药物的依赖性与其作用强度和半衰期密切相关。艾司唑仑作为短效苯二氮䓬类药物,虽然半衰期较短(约10-20小时),但其快速的起效机制容易导致患者产生心理依赖。长期使用后,患者可能会出现耐药性,需要不断增加剂量才能达到相同的治疗效果,从而陷入依赖和成瘾的恶性循环。
依赖性风险:不容忽视的用药隐患
根据《镇静催眠药临床使用指南》,苯二氮䓬类药物的依赖性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心理依赖:患者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药物依赖心理”,认为只有服用药物才能入睡,形成心理上的依赖。
躯体依赖:长期使用后,身体会对药物产生适应性,突然停药或减量会导致戒断症状,如焦虑、失眠、震颤等。
耐药性: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药物的效果会逐渐减弱,需要不断增加剂量才能维持疗效。
反跳现象:停药后,患者的失眠症状可能会比用药前更严重,这种现象被称为“反跳”。
安全用药:专家建议与替代选择
面对艾司唑仑的依赖性风险,专家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遵医嘱用药: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严格遵守用药剂量和疗程,避免自行增减药量或更换药品。
短期使用:一般建议连续使用不超过4周,必要时可间断使用,避免长期连续服用。
逐渐减量:停药时应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量,避免突然停药引发戒断症状。
选择替代药物:对于需要长期治疗的失眠患者,可考虑使用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唑吡坦、佐匹克隆)或抗抑郁药。这些药物虽然也有一定的依赖性风险,但相对较低,且作用机制更为安全。
非药物治疗:改善睡眠卫生习惯、进行认知行为疗法等非药物治疗方法,是治疗失眠的重要手段,可减少对药物的依赖。
结语
艾司唑仑等苯二氮䓬类药物在治疗失眠方面确实有其独特优势,但其依赖性风险也不容忽视。患者在使用时应谨慎,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同时积极寻求非药物治疗方法,以降低药物依赖的风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健康睡眠,人人共享”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