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杨震拒金、于谦清白:<增广贤文>里的廉政智慧

创作时间:
2025-01-22 02:53:5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杨震拒金、于谦清白:<增广贤文>里的廉政智慧

“知止常止,终身不耻。”这句出自《增广贤文》的格言,道出了古人对廉洁自律的深刻认识。在古代,无数清官廉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廉洁奉公。其中,“杨震拒金”和“于谦清白”两个典故,更是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话。

01

杨震拒金:清廉自守的典范

东汉名臣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以清廉正直著称。据《后汉书·杨震传》记载,杨震在担任荆州刺史时,发现当地孝廉王密才华出众,便向朝廷举荐。王密被任命为昌邑县令后,为了感谢杨震的知遇之恩,深夜携带十斤黄金前来拜访。

面对这份重礼,杨震断然拒绝:“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这句话后来被人们概括为“四知”,成为了廉洁自律的代名词。杨震的意思是,虽然这件事表面上没有人知道,但天理良心都在看着,我们自己心里也清楚,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听后羞愧难当,只好带着黄金离开了。

杨震的这种清廉自守的精神,不仅为他赢得了“关西孔子”的美誉,更为后人树立了一个廉洁奉公的典范。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清廉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自律和坚守。

02

于谦清白:一身正气的象征

明朝名臣于谦,字廷益,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是另一位以清廉著称的历史人物。于谦为官期间,正值明朝政治腐败、宦官专权的时期。但他始终保持清廉本色,从不与贪污腐败同流合污。

据《明史·于谦传》记载,于谦在担任河南、山西巡抚时,经常微服私访,了解民情。有一次,他看到一个农民因为交不起赋税,被迫卖儿卖女,悲痛欲绝。于谦深受触动,立即上书朝廷,请求减免赋税,最终为百姓争取到了实惠。

于谦的清廉正直,也体现在他对家人的严格要求上。据《增广贤文》记载,于谦曾写过一首诗:“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这首诗表达了他不带地方特产进京,以免引起百姓议论的决心。

于谦的清廉精神,最终在他著名的《石灰吟》中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不仅是于谦个人品格的写照,更成为了后人追求清廉正直的精神指引。

03

《增广贤文》中的廉政思想

《增广贤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廉政思想,这些思想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也为当代的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这句格言揭示了古人对财富和道德的看法。在古人看来,钱财不过是身外之物,而仁义道德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这种观念对于当代人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当今社会,一些人为了追求金钱利益而不惜牺牲道德底线,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长治久安。

“知止常止,终身不耻。”这句话强调了“知止”的重要性。所谓“知止”,就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停止,不被欲望所驱使。在廉政建设中,这一点尤为重要。党员干部只有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在面对各种诱惑时坚守原则,不越雷池一步。

“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财是下山猛虎,气是惹祸根苗。”这句格言警示人们要远离酒色财气的诱惑。在当代社会,这些诱惑往往成为腐败的温床。党员干部只有时刻保持警惕,才能避免陷入腐败的深渊。

04

古为今用:廉洁文化的当代价值

《增广贤文》中的廉政思想,对于当代的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当今社会,我们依然可以从这些历史典故中汲取力量,推动廉政建设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如《增广贤文》所说:“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而不能成为谋取私利的工具。

其次,要培养自律意识。杨震的“四知”精神和于谦的清廉品格,都是自律意识的体现。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警醒,做到“知止常止”,不被欲望所驱使。

再次,要加强制度建设。《增广贤文》中说:“无钱休入众,遭难莫寻亲。”这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冷漠。在当代社会,我们要通过制度建设,打破“人情社会”的束缚,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最后,要重视廉洁文化的培育。《增广贤文》中蕴含的廉政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让廉洁文化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的这句诗,不仅是他个人品格的写照,更是中华民族追求清廉正直的精神象征。在当代社会,我们依然需要这种精神,需要从《增广贤文》等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