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世界最早观象台现身山西陶寺遗址,距今4300年

创作时间:
2025-01-22 05:44:40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世界最早观象台现身山西陶寺遗址,距今4300年


陶寺遗址的发掘发现与环境分析

陶寺遗址简介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是一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考古遗址。这座庞大的史前古城建于公元前2300年左右,位于晋南的汾河之滨。遗址内分布着王族墓地、宫殿区、下层贵族居住区、普通居民区和手工作坊区等,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复杂结构。人们不禁将它与传说中的“尧舜之都”联系起来。陶寺遗址对复原中国古代阶级、国家产生的历史及探索夏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居址与墓地

陶寺遗址的居址类型多样,包括台基、平地、半地穴式和窑洞等。不同社会阶层的居住方式也有所不同:

  • 大贵族主要居住在台基和平地建筑中。
  • 下层贵族则以平地和半地穴式建筑为主。
  • 普通人则多居住在半地穴式和窑洞中。

房屋内部装饰讲究,多数在室内地面涂草拌泥,经夯实或焙烧,再涂一层白灰面,并用白灰涂墙裙。居住面中央有柱洞和灶坑。大贵族的宫殿建筑的白灰墙皮刻有花纹装饰。

古人通过观测塔儿山的日出,来确定节气。该观象台形成于公元前2100年的原始社会末期,比目前世界上公认的英国巨石阵观测台(公元前1680年)还要早近500年,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

墓葬

陶寺遗址的墓葬可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三类:

  • 大型墓:长3米上下、宽2米多。使用木棺。随葬品可达一、二百件,有彩绘陶器、彩绘木器、玉或石制的礼器和装饰品以及整猪骨架等。已发现9座,不及墓葬总数的1%。经鉴定,墓主都是男性。
  • 中型墓:长、宽尺寸略小,使用木棺。一般随葬成组陶器(包括少量彩绘陶器)、木器和玉、石器,几件至一、二十件不等,常见猪下颌骨数个至数十个。死者多系男性,仅分布在大型墓两侧的为女性。
  • 小型墓:墓坑小而狭长,一般长2米,宽0.5米左右。大多没有木质葬具和随葬品。这类墓约占墓葬总数的90%。

文化遗物

出土遗物包括陶器、玉石器、骨器、铜器等。其中,陶寺遗址出土的陶壶上,两个朱砂书写的符号被认为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中国文字。扁壶上周朱砂写了两个字符,一个是“文”字,另一个字符学界存在较大分歧,或释为命、易、尧、邑、唐等,但都与“唐尧”或“夏禹”或“夏启”有关。出自陶寺晚期小墓墓王手臂上。

铜齿轮形器没有实用传动功能,学者对其表现期望月轮回功能的推测。也有学者认为其为钏饰。胎褐色,器表灰褐色。盘的外壁着绳纹,内壁施黑陶衣为地用朱红彩绘出蟠龙纹,龙的尾部已模糊不清。彩绘蟠龙图形的陶盘,是迄今在中原地区所见蟠龙图像的最早标本。从出土情况判断,龙盘是一种礼器,龙纹则可能是氏族、部落的标志。

考古发掘进展

考古发掘过程:

  • 20世纪50年代文物普查时发现
  • 1978-1987年第一次发掘确立了陶寺文化,建立了陶寺文化的年代标尺
  • 1988年1月13日被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 1999-2001年发现了陶寺文化中期城址
  • 2002-2003年在陶寺中期城址内东北部,确定了陶寺文化早期城址

陶寺遗址的考古资料表明,陶寺古城经历了陶寺小城、陶寺大城和陶寺文化晚期村落三个重要阶段。

环境分析

陶寺遗址的环境分析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地磁研究、陶片、板瓦、彩绘颜料测试分析、孢粉分析、植硅石分析和动物牙釉质锶同位素比值分析等。

植硅石分析显示,适宜在温暖湿润环境下生长的黍亚科——哑铃型和十字型植硅石;画眉草亚科——短鞍型植硅石;分布在北方干旱或寒冷地区的早熟禾亚科——齿型和帽型植硅石;热带亚热带地区、需较高的温度和降水的竹亚科——长鞍型植硅石。

推测陶寺城址外西北近郊即中梁村一带,地势比较开阔平缓,可能是大片农田存在地点之一,因此在这里选择中梁村北第Ⅰ、Ⅱ剖面采集植硅石土样。另一处可能的部位在城址外的西南近郊即宋城一带共个20样品进行植硅石分析,样品描述和数量统计结果如下表:

中梁Ⅰ剖面中梁Ⅱ剖面宋村剖面指示偏暖湿的气候类型指示干冷气候(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龙山时期的气候与仰韶暖期相比已有向干冷转变的趋势;另一方面可能是缘于原生黄土沉积的影响,来自内陆的黄土是产生于干旱环境的。)

陶寺遗址随着地势的变化,微环境也有所不同。陶寺遗址南高北低,南部难以存水呈现偏旱的微环境,北部积水呈现出偏湿的微环境,西北部的中梁取样剖面有大量的芦苇扇形植硅石;位于西南的宋村剖面则因地势高亢只有极少量的芦苇扇形植硅石。

近代陶寺一带早已不种水稻而在陶寺遗址的发掘过程中却曾于贵族居住区周围的灰坑内浮选出少量炭化大米结合当时暖湿的气候大环境和中梁村一带多芦苇扇形植硅石的低隰微环境,推测在陶寺遗址北部的低洼湿地可能存在少量的水稻种植,收获的稻谷也主要是供给贵族们享用。这便意味着陶寺城址外西北部低隰之地有可能在陶寺文化时期是潜在的水稻田之所在。

动物牙釉质的锶同位素比值分析

生活在不同地质背景的人或动物,其机体内锶同位素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不同的地质构成特征形成了不同的锶的分布区域,这成为人们通过锶同位素的地区特征追溯人类或动物栖息地的依据。

根据陶寺遗址出土的猪、羊和牛锶同位素比值可以判断先民们获取肉食资源的方式是自给自足,还是部分或全部依赖“进口”。动物标本全部来自陶寺文化晚期。陶寺遗址不同时期出土家养动物的量化统计如表:

上表列出了陶寺遗址出土动物牙釉质的87Sr/86Sr的比值。以陶寺遗址出土猪牙釉质样品确定了当地的锶同位素比值范围,再以此判断其他动物是当地的还是外来的。原因:

  1. 动物考古学研究结果证明猪是我国最早进行饲养,最重要的家畜之一;
  2. 陶寺遗址,出土的动物中猪的数量是所有动物中最高的,说明当地饲养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3. 13C分析与人的食物结构基本相同,圈养的可能较大
  4. 猪牙釉质的锶同位素比值的标准偏差远远小于其他动物,可以推断猪由当地饲养的可能性也是最大的。

通过计算得出,当地的锶同位素比值范围在0.711374~0.711044之间。

在陶寺遗址陶寺文化晚期时猪已大部分由当地饲养,也饲养一部分黄牛绵羊,但还有一部分黄牛和绵羊要从外部引进。这批动物的遗骸均出自陶寺文化晚期时宫殿区一个破坏宫殿台基(IFJT3)的垃圾坑。当时已被从事石器加工和骨器加工的普通手工业者所占据。这批动物的遗骸是被当时社会地位不高的阶层利用后留下的,一方面说明陶寺人与外部存在较广泛的交流活动,另一方面说明也许这两种动物当时在该地区已经比较普及。

陶寺遗址在中国文明起源中的重要地位

唐尧时代虽然是一个酋邦林立的时代,但多数酋邦已具有了国家的特征和性质。其中,尧的酋邦无疑是当时最为强大和最具代表性的。因为陶寺遗址不仅有“王墓”、陶礼器、铜器、朱书文字,而且有城垣、宫殿、祭祀区、仓储区等,更重要的是还有中国最早的“观象台”。从聚落形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