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卢龙甘薯产业年产值超20亿,科技创新成关键驱动力
河北卢龙甘薯产业年产值超20亿,科技创新成关键驱动力
河北省卢龙县,素有“中国甘薯之乡”的美誉。近年来,这个传统的农业大县正经历一场科技驱动的产业革命。通过双膜覆盖技术、脱毒薯苗培育和全产业链发展,卢龙县不仅让“烟薯25号”这一优质品种焕发新生,更探索出一条科技兴农、产业富农的新路径。
科技创新:让传统种植焕发新活力
在卢龙县清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甘薯种植基地里,一排排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里种植的“烟薯25号”,正是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产量和品质双提升的典范。
双膜覆盖:让甘薯提前上市
“双膜覆盖技术是采用‘小拱棚+覆膜’的栽植技术。这种技术可有效提升地温,促进甘薯快速生长,达到提前上市的效果。”公司负责人高任远介绍道。通过这项技术,甘薯采收时间比以往提前两个多月,不仅抢占了市场先机,价格也比秋季收获的甘薯至少翻了一番。
脱毒薯苗:实现产量翻番
针对连续种植带来的病毒积累问题,卢龙县大力推广甘薯脱毒培育技术。“所谓的‘脱毒’并不是让甘薯的种薯自身脱毒,而是对甘薯的植株茎尖进行茎尖剥离0.1—0.3毫米,通过分子检测不携带病毒病,再组培扩繁,繁育出脱毒苗。”河北中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刘学茹解释说。
脱毒薯苗的应用效果立竿见影。“像以前的老的那种,也就2000斤到3000斤的产量,这种能达到4000斤,甚至会成倍往上翻。”种植户王维兴奋地说。
“甘薯科技小院”:科技服务到田间
为了更好地推广新技术,卢龙县成立了“甘薯科技小院”。“甘薯科技小院”是卢龙县围绕产业链开发人才链上的一环。本着由研究生驻扎农业生产一线,专家、教授提供技术支撑,以其鲜明的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的特色,服务于农户及生产组织,实现农作物高产、资源高效,推进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新模式。
三产融合:让甘薯产业更“值钱”
科技创新不仅改变了种植方式,更推动了卢龙县甘薯产业的全产业链发展。
在中薯农业的加工车间里,工人们正熟练地进行甘薯的分拣、包装。通过“滴灌+覆膜”的方式,这里实现了甘薯的二茬种植,每亩地利润可达4000元,是传统种植的3倍以上。
为了提升产品附加值,卢龙县大力发展甘薯深加工产业。目前,已建成5条薯制品生产线,产品涵盖多味薯干、冰冻烤薯、红薯米粒、红薯醋等多个品种。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方式,卢龙甘薯不仅销往全国各地,更远销韩国、日本等国家。
据统计,2023年卢龙县甘薯种植面积达12.3万亩,产量23.69万吨,带动群众增收2亿元。全县培育了7家骨干加工企业,70家加工大户,年加工能力达32万吨。
创新驱动:让乡村振兴更有底气
卢龙县的成功经验,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持续驱动。
目前,全县已建立11家省级科技创新平台,16家创新创业服务机构。通过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引进人才智力70余人次,开展科技成果转化18项,获得专利授权40多项。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利用小院平台的资源和技术力量,带动当地农民共同富裕,助推乡村振兴,让‘甘薯科技小院’真正成为田间地头课堂、技术传播阵地、项目研发基地。”甘薯科技小院首席专家乔亚科表示。
卢龙县的实践证明,科技创新是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通过科技赋能,不仅能够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更能够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附加值,最终实现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的双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