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当召美岱召壁画揭秘:阿底峡尊者形象的宗教寓意
五当召美岱召壁画揭秘:阿底峡尊者形象的宗教寓意
在内蒙古的藏传佛教寺院中,一位古印度高僧的形象频繁出现,他就是被誉为“智者之王”的阿底峡尊者。作为藏传佛教噶当派的创始人,阿底峡尊者不仅在西藏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其思想与形象更是在内蒙古的佛教艺术中得到了独特的展现。
阿底峡尊者:藏传佛教的重要导师
阿底峡尊者(982-1054),原名“月藏”,法名“吉祥燃灯智”,是古印度萨霍尔国(今孟加拉国)的佛教高僧。他曾在印度超戒寺等著名寺院担任住持,是一位精通显密教法的佛学大师。1038年,应阿里王子降曲沃之邀,阿底峡尊者进藏传教,在西藏度过了14年的弘法生涯。
尊者著有《菩提道灯论》《医头术》等50余部论著,为藏传佛教的复兴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宗喀巴大师创建格鲁派产生了深远影响,而格鲁派正是在内蒙古地区广泛传播的主要藏传佛教派别。
内蒙古藏传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
内蒙古地区现存176座藏传佛教寺院,其中五当召和美岱召是两座具有代表性的格鲁派寺院。这两座寺院不仅保存了大量精美的佛教艺术品,更是展现了阿底峡尊者在内蒙古佛教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五当召,又称“广觉寺”,始建于1749年(乾隆十四年),距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该寺以较为完善的寺院教育机制以及纯藏式的建筑风格而闻名,有内蒙古“学问寺”和“东方小布达拉”之美誉。美岱召则是明代土默特部俺答汗时期创建的寺院,是藏传佛教在内蒙古地区传播的重要基地。
这两座寺院的壁画和唐卡中,阿底峡尊者的形象多次出现。在五当召金科殿一楼珍宝馆内收藏的一幅清代唐卡中,尊者面容平静,略含笑意,身着僧服,头戴红色尖顶帽,双手结说法印,双足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之上。其身体右侧绘有噶当塔,左侧是宝箧,身后有圆形橘色背光和绿色顶光,纹路清晰可见,祥云环绕,一派吉祥之景。
阿底峡尊者像的象征意义
阿底峡尊者像的每个细节都蕴含着深刻的宗教寓意。他头戴的红色尖顶帽,不同于格鲁派的帽子,表面有几层凸棱装饰,象征着尊者的崇高地位。尊者身着的僧衣,内衬为深蓝色,代表其王子出身。双手结说法印,象征着传授佛法的智慧。而他身后的噶当塔和宝箧,则体现了尊者对上师的敬重和对戒律的重视。
噶当塔是藏传佛教后弘期初期出现的一种特殊佛塔,由塔基、塔瓶和塔刹组成。塔基为圆形,圈足上沿饰一圈大小均匀的连珠纹;塔瓶为覆钵形,腹部饰两圈圆环;塔刹包括日月、莲蕾宝珠、飘带和十三祥轮等。这种佛塔的出现与阿底峡尊者在西藏弘扬佛法密切相关,后来主要用于供养已经圆寂的噶当传承系统上师和高僧大德。
宝箧则是一个类似瓶状的圆形物品,内部可能装有圣水、净水或经书。有的比丘认为此物主要寓意尊者极为重视比丘戒律,视戒如命的品行。因为身上配备“净瓶”是所有具足戒的比丘都应遵守的规定(主要作用就是在比丘用餐完毕后用此瓶中的净水漱口),这是藏传佛教比丘戒律之一。
结语
阿底峡尊者在内蒙古藏传佛教艺术中的频繁出现,不仅体现了他对藏传佛教的重要贡献,更展现了内蒙古地区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通过这些精美的壁画和唐卡,我们得以一窥这位伟大智者的精神世界,感受藏传佛教在内蒙古地区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