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构件——脊兽
中国古建筑构件——脊兽
脊兽是中国古代建筑屋脊上所安放的兽件,不仅具有保护屋脊的功能,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从汉代鸱吻的起源,到明清时期复杂精美的脊兽排列,这些精美的建筑构件见证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发展,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
一、脊兽的作用和种类
脊兽最初的功能是保护屋脊的钉子免受雨水侵蚀。后来,脊兽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装饰和象征意义的建筑构件。脊兽的数量和种类有着严格的规定,通常按照建筑的等级来设置。在故宫的太和殿,脊兽的数量达到了十个,是中国古建筑中脊兽数量最多的。
常见的脊兽有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等。龙象征着皇权和祥瑞;凤代表高贵和吉祥;狮子具有威武和辟邪的寓意;天马、海马象征着皇家威德通天入海;狻猊能护佑平安;狎鱼、斗牛有防火辟邪之意;獬豸象征公正;行什则形似猴子,只在太和殿出现。
脊兽的排列顺序也有讲究,通常按照固定的顺序依次排列。这些脊兽造型精美,工艺精湛,或蹲或站,或昂首或回望,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二、脊兽的历史发展
- 汉代时期
脊兽起源可追溯到汉代,那时建筑上开始出现鸱(chī)吻,位于房屋正脊的两端,最初被称为鸱尾。其形状与“雁尾”的意境相仿,相传越地有一种鱼,鱼尾形状像鸭尾,拍打海浪能下雨,将其放在屋顶上可镇火消灾,这可能是鸱吻的起源传说。
-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
脊兽呈张口吞脊状,尾巴向背中央卷曲,屋顶形式基本延续“大鱼尾”形状,并在曲线和细节上逐渐丰富和改良。
- 宋代时期
建筑逐渐定型,官修的《营造法式》开始有脊兽出现的规定。此时脊兽样式繁多,包括鸱尾、垂脊、戗脊等,正脊有鸱尾、鸱吻、龙尾和曾头等样式。宋代还发展出兽类脊饰,如垂兽、蹲兽、走兽、套兽等,但此时兽类脊饰还未固定,也没有正统模样。檐角处常装饰嫔伽(佛教传说中的神鸟、人面鸟身)。
- 元朝时期
初期统治者压制汉文化,脊饰发展受限。后来统治者推行仿汉风潮,脊饰逐渐复苏。龙吻逐渐发展成熟,工艺精细,鸱吻部会有雕刻的小龙,尾部仿照金朝,向外卷曲或设计成吞屋脊的模样。
- 明朝时期
脊饰制度要求严格,官员品阶不同,脊饰有很大差别。王侯屋脊用花样瓦兽,一品、二品官员屋脊许用瓦兽等。明朝脊饰既想追求创新又要遵循法制,发展较为尴尬。
- 清朝时期
脊饰多采用龙吻设计,龙眼侧视宝剑直立。在明清小说盛行的背景下,脊饰更具创意,出现按顺序排列的走兽,如仙人骑鸡、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等。这些脊兽不仅有装饰意义,还富有浪漫色彩。
三、脊兽的象征意义
吉祥如意:脊兽通常被认为能够带来吉祥和好运。它们的存在寓意着建筑物及其居住者能够避开灾祸,诸事顺遂。
驱邪避灾:很多脊兽具有辟邪的象征意义,如狮子、狻猊等,被认为能够驱赶邪恶力量,保护建筑物和居住者免受邪祟侵害。
皇权与等级:在皇家建筑中,脊兽的数量和种类有着严格的规定,数量越多,象征着建筑的等级越高,彰显着皇权的威严和尊贵。
风调雨顺:例如海马、天马等脊兽,象征着通天入海的能力,寓意着能够带来风调雨顺的气候,保佑农业丰收。
正义与公正:獬豸代表着正义和公正,暗示着建筑物所代表的权威和秩序是公平合理的。
力量与威严:像龙、凤等脊兽,展现出强大的力量和威严,象征着统治的稳固和不可侵犯。
防火镇宅:传说中的一些脊兽具有防火的能力,比如押鱼,寄托了人们对建筑物防火安全的期望,有镇宅的含义。
四、运用脊兽的经典案例
- 皇家建筑:故宫太和殿
太和殿又称“金銮殿、至尊金殿、金銮宝殿”,矗立在紫禁城中央,是紫禁城中最大的殿宇,也是中国现存规制最高的古代宫殿建筑,是皇帝举行重大朝典之地。在太和殿的屋脊上,安设着十个脊兽,从“骑凤仙人”身后,依次往上分别是龙、凤、狮子、海马、天马、押鱼、獬豸、狻猊、斗牛和行什等十种形象。这些脊兽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龙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和权威,凤代表美好的吉祥和和平,狮子象征勇猛威武,可驱邪避灾等。太和殿脊兽的数量“十全十美”,展示了其特殊地位和独特风格,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 民间建筑:平凉地区的建筑
在甘肃平凉,有一位颇有名气的“泥塑刘”刘泉,他手捏160多个类别的泥塑脊兽,造型逼真,物件细腻,色彩庄重,形态典型,又以其制作规模大而声名远扬。其作品包括龙凤脊、走兽、麒麟送子、莲花送子、狮子驮宝瓶、大跑龙脊、登天龙吻、小跑凤脊、二龙戏珠、乌龟驮宝瓶、牡丹莲花脊等。
脊兽不仅展示了古代建筑工匠的高超技艺,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宗教和社会观念。它们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古建筑增添了庄重、神秘和灵动的气息。在现代,脊兽依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