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完美伴侣”幻想,专家解析健康恋爱观
摆脱“完美伴侣”幻想,专家解析健康恋爱观
最近,关于伴侣是否应该满足所有需求这一话题引发了广泛讨论。有人认为,另一半能满足我们的需求,这才代表着对方是那个「对的人」。也有人认为,成熟的爱情是,双方都知道「伴侣无法满足我们所有的需求」,并且不把伴侣作为亲密和情感的唯一来源。
只有彼此的伴侣,可能没法好好相爱
最近,一位编辑分享了她和男友的情感经历。他们都是焦虑型恋人,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们的生活里只有彼此,彼此恰好满足了对方的需求。但当男友换了一份更忙的工作后,关系开始发生变化。她需要他的大部分时候他无法及时回应,甚至会告诉她,对不起现在工作是第一位,真的无法很好地照顾到她的需求。
他们频繁地吵架,频繁地不理解对方,说不上两句就会互呛。曾经的「只有彼此」让他们相爱,但现在的「只有彼此」却让他们离得更远。在这种状态里拉扯了好几个月,他们爱着对方,又无法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每次的对话都是:
「好像出了些问题?」
「对啊。」「找找办法吧?」
「好像找不到了。」
这位编辑选择找回她的朋友,选择跟他们一起去听 live 和音乐节,而不是勉强对这些不感兴趣的男朋友。她开始享受与朋友相处的时光,不把生活重心放在恋爱里,时间更多了。成年人的生活,除了爱情,更重要的是爱自己。
《老友记》剧照
如果一个人能满足我们的所有需求,那他大概率是骗子
另一位编辑分享了她对「希望另一半能满足我们的所有需求」这句话的理解。这种期待很像母婴阶段一个小婴儿对母亲的期待。事实上,也只有这个时候一个人(母亲)会尽可能地满足另一个人(婴儿)的需求,帮 ta 存活下来。然而,就连母亲也不一定都能时时做到,所以婴儿会大哭来表达不满。
而作为成年人,如果遇见这个能满足自身所有需求的人,大概率是骗子(字面意义上的)。毕竟每个人都不是为了满足另一个人的需求而活着,我们只是恰好相遇,走一段路,所以真实的关系里才会有很多冲突和不满。
这位编辑认为,把伴侣当普通人,或许才是爱真正开始的时刻。
《正常人》剧照
拥有更多元的情绪关系,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最近,心理学家Elaine.Cheung等人的研究发现:那些拥有的「情绪关系」越多样的人,反而越容易感到幸福。什么是「情绪关系」?它指的是人们期望满足不同情绪调节需求的特定关系。简单来说,除了伴侣以外,你可能还拥有好几位朋友,他们能满足你不同的情绪需要。
比如,朋友 A 很擅长安抚你的愤怒情绪,朋友 B 善于识别你的悲伤并帮助你找到快乐,朋友 C 能懂得你的焦虑并提供支持……
虽然亲密关系确实能给我们提供许多安全感和安慰,但如果只寄希望于亲密关系满足情绪需求反而是有害的。因为任何一个人可能都没有足够的能力,来满足另一个人的大部分情绪需求。
而多样化的情绪关系就像提供了一张保护网,一旦亲密关系无法承接我们的需要时,我们也可以从其他人那里获得支持与帮助。
所以,试试去发展多重心的关系吧~
《阳光姐妹淘》剧照
放下那些择偶条件,才能和「对的人」相遇
还有一位编辑分享了她对择偶条件的看法。她以前是一个对潜在伴侣有诸多「择偶条件」的人,比如:北京的、外表有一定吸引力、兴趣爱好有重合、有精神上的交流和契合、星座也是风象的(她是水瓶座)……
后来,她意识到自己在建构一个「理想化的对象」,像是一个粉色的泡泡,一个童话。她开始慢慢放下不重要的「择偶条件」,明白「伴侣不能满足所有需求」,学会识别哪些是自己的核心需求。
她总结出自己在亲密关系里最核心的需求——一定要有精神上、情感上的交流,亲密才是最重要的事。其它都是表面,都是小事。
最近,她在阅读心理学家罗兰·米勒的《亲密关系》时发现:放下预期和目的,以我的全部本真与一个人建立关系时,我就会与 ta 的全部本真相遇,这种没有掺杂着任何预期和目的的关系,即是我与你的关系。
「放弃存在终极拯救者。爱真实的人,爱具体的人。」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