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剧增致房价飞涨,宋朝官员也只能租房住
人口剧增致房价飞涨,宋朝官员也只能租房住
“重城之中,双阙之下,尺地寸土,与金同价。”这句诗道出了宋朝京城房价之高。据史料记载,北宋前期京城一套普通住房就需要1300贯,而豪宅更是动辄数十万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时平民百姓每月收入仅有3-5贯,如此悬殊的差距,使得买房成为遥不可及的梦想。
更令人惊讶的是,即使位高权重的宰相也难以在京城里购置房产。《朱子语录》中记载:“祖宗朝,百官都无居住,虽宰执亦是赁屋。”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宋神宗时期设置东西府后才有所改变。不仅宰相,许多朝廷官员也只能长期租房居住,正如诗人江休复所感慨的:“望月初请料钱,觉日月长;到月终供房钱,觉日月短。”
宋朝房价之所以如此之高,与当时的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作为全国政治、经济中心的汴梁(开封)和临安(杭州),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据统计,北宋后期汴梁人口密度达到13000人/平方公里,到了南宋淳祜年间,临安人口密度更是涨至21000人/平方公里,成淳年间甚至高达35000人/平方公里。这种人口爆炸式增长,使得住房供应严重不足,房价自然水涨船高。
此外,宋朝的科举制度改革也加剧了这一现象。每年举行的科举考试为京城带来了大量考生,这些考生往往选择短期租赁房屋。为了满足这一需求,许多有房者将住宅分割成小单元出租,进一步推动了房租上涨。正如《续资治通鉴长篇》中记载的那样,官员赵普也加入了“广第宅,营邸店”的行列,将剩余空间出租给考生。
值得注意的是,宋朝的官员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租房风气的形成。宋朝实行短期官员聘任制,京城官员和地方官员任期均为三年,且规定官员无需携带家属。因此,许多来京城赴任的官员选择轻装上阵,不购置房产,而是选择租赁房屋。
宋朝的房价问题,反映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城市化阶段。在那个商品经济高度发达、文化繁荣的时期,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住房问题,与当今社会面临的挑战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不仅让我们感叹历史的轮回,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