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战乱十年的流离与成都草堂的安居梦
杜甫:战乱十年的流离与成都草堂的安居梦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是唐代诗人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名句,道出了他对安居乐业的渴望。然而,在安史之乱(755-763)期间,这位伟大的诗人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颠沛流离。
流离失所的十年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迅速攻占了洛阳,随后又攻入长安。此时的杜甫正在长安谋求官职,却不幸被叛军俘虏。虽然他最终逃脱,但家人却失散了。在战乱中,杜甫四处寻找亲人,最终在鄜州(今陕西富县)找到了妻子和孩子。然而,他们的生活依然艰难,经常食不果腹。
杜甫在《北征》中写道:“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这首诗描绘了他在战乱中找到家人时的悲惨场景。在这样的环境下,买房对于杜甫来说无疑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战乱中的房价波动
安史之乱对唐朝经济造成了巨大打击,人口大量死亡和流离失所,许多城市和农村遭到破坏,经济严重萎缩。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房价会普遍下跌。事实上,由于战乱导致的物资短缺和人口迁移,某些地区的房价反而可能上涨。
以长安为例,作为唐朝的都城,战乱期间虽然遭受重创,但战后重建过程中,由于人口回流和物资短缺,房价很可能会出现反弹。据史料记载,唐朝都城的大房子价格在100万钱以上,即使是普通住宅也价格不菲。对于杜甫这样的普通官员来说,买房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杜甫的经济状况
杜甫虽然有官职在身,但收入微薄。他在《进雕赋表》中自述:“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这反映了他当时的生活困境。即使在担任左拾遗这样的官职后,他的生活也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在《述怀》一诗中,他写道:“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这表明他的家庭生活依然艰难,更不用说购置房产了。
成都草堂:战乱后的安定之所
直到乾元二年(759年),47岁的杜甫带着家人来到成都,在浣花溪畔建起了草堂。这座草堂虽然简陋,但对于长期流离失所的杜甫来说,已经是难得的安居之所。他在《堂成》一诗中写道:“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和满足。
杜甫在成都草堂的生活相对稳定,他在这里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虽然草堂曾被秋风所破,但他依然乐观地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种胸怀天下的情怀,正是杜甫之所以被称为“诗圣”的原因。
结语
杜甫的购房经历,折射出战乱时期房价的波动。在安史之乱这样的动荡年代,即使是像杜甫这样的知识分子,也难以实现安居的梦想。然而,杜甫并没有被困境所打败,他在成都草堂找到了心灵的归宿,用诗歌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的苦难与希望。这不仅是杜甫个人的传奇,更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