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明接棒祝榆生,打造最强99A坦克
毛明接棒祝榆生,打造最强99A坦克
2015年9月3日,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阅兵式上,一辆辆威武的99A主战坦克组成方队,隆隆驶过天安门广场。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改进型主战坦克首次公开亮相,标志着中国陆军装甲力量迈入世界先进行列。而站在这些钢铁巨兽背后的,是一位年仅43岁就担纲总设计师的年轻专家——毛明。
师承有自:从“毛头小伙”到总设计师
走进毛明的办公室,最引人注目的是书架上陈列的一排坦克模型。这些模型见证了中国坦克工业的发展历程,也记录了一位年轻人的成长轨迹。
1983年,怀揣军人梦想的毛明从300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的研究生。随后,他又考入北京理工大学,师从著名坦克专家张相麟教授。27岁那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军用车辆工程博士学位,并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
然而,面对出国潮和下海潮的诱惑,毛明选择了坚守。导师张相麟的一封亲笔信让他坚定了信念:“回到兵器,投身国防事业。”这一决定,开启了他与坦克事业长达26年的不解之缘。
传承与突破:打造信息化“陆战之王”
2005年,毛明被任命为99A坦克总设计师。此时的他,虽然只有43岁,但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扎实的技术功底。他带领的团队也焕然一新,以70后、80后为主体,充满朝气与活力。
99A坦克的研发,是一次全方位的技术突破。在动力系统方面,团队攻克了多自由度行星变速、电液自动操纵等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出CH-1000型液力机械综合自动传动装置。这一装置集变速、转向、制动与操纵于一体,使我国坦克实现了从手动换挡到自动换挡、从操纵杆转向到方向盘转向的重大跨越。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99A坦克更是开创了先河。它集成了先进的火控系统和车载信息系统,实现了战场态势共享、协同攻防、状态监测与系统重构等功能。软件、元器件全部实现自主可控,真正成为我国第一台信息化坦克。
创新驱动:7年完成跨越式发展
从2005年立项到2012年定型,99A坦克的研制仅用了7年时间。相比之下,其前身99式坦克的研发周期长达15年。这一显著提速,得益于毛明团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
在毛明的带领下,团队充分运用计算机仿真、优化设计等现代化手段,提高了设计效率和科学性。他们还建立了坦克传动重点实验室,早在1997年就开始了液力机械综合传动的研发工作。这种前瞻性的布局,为后续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果说欧美国家走的是缓坡,我们就是爬陡坡。”这是团队成员吕丽对这段经历的感慨。7年间,他们经历了三轮样车研制,每轮样车都要完成至少1万公里的测试,相当于将一辆汽车“跑报废”。正是这种不懈努力,让99A坦克在火力、防护、机动性等方面实现了全面超越。
世界领先:中国坦克的新高度
99A坦克的问世,不仅提升了中国陆军的作战能力,更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广泛赞誉。它采用1500马力发动机,最高时速可达75公里,0-32公里/小时加速仅需7秒。配备的125毫米滑膛炮,可发射多种弹药,穿甲威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创新的模块化炮塔装甲设计,既提升了防护能力,又便于快速维修。
更值得一提的是,99A坦克在信息化方面的优势。它实现了战场态势共享、协同攻防、状态监测与系统重构等功能,软件、元器件全部自主可控。这些特点,使其在国际坦克排名中稳居前三,成为真正的“陆战之王”。
从跟随祝榆生等老一辈专家学习,到自己成为新一代领军人物,毛明不仅继承了前辈们的奋斗精神,更在技术创新上取得了突破性成就。99A坦克的成功,不仅体现了中国坦克工业的进步,更展现了中国国防科技的整体实力。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