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深切缅怀清华大学杰出校友、名誉教授李政道先生

创作时间:
2025-01-22 06:37:5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深切缅怀清华大学杰出校友、名誉教授李政道先生

著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清华大学杰出校友、名誉教授李政道先生,于当地时间2024年8月4日凌晨2时33分在美国旧金山家中去世,享年97周岁。

早年求学经历

李政道,1926年11月24日生于上海,祖籍江苏苏州。1945年就读于西南联大物理系。


李政道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学生注册片”。


1945年叶企孙先生批改的李政道电磁学考卷。卷面显示,每页一道题,每题20分,李政道的得分分别为18、20、20分,合计58分;在考卷的背面写有:58+25=83。原来,这次考试的分数由理论笔试和实验操作两部分组成。李政道的理论考试得了58分,接近60分满分;而实验操作只得了25分,就满分40分来讲,几乎刚刚及格。据李政道后来回忆,这次考试给他很大震动,叶企孙教授的严格要求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深刻影响,特别是让他懂得了实验的重要性。


1946年,在云南昆明求学的李政道。

1946年,经吴大猷和叶企孙两位教授推荐,李政道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攻读物理专业,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费米教授。1950年年仅23岁时获得博士学位。1953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三年后,29岁的李政道成为哥伦比亚大学二百多年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


《清华校友会芝加哥分会会员录》上,第11位为李政道。

科学研究成就

李政道长期从事物理学研究,在粒子物理理论、原子核理论和统计物理等领域做出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

  • 1954年,提出“李模型”,对探讨量子场论基本问题起到重要作用。
  • 1956年,与杨振宁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论断,翌年经实验验证后,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爱因斯坦科学奖。
  • 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在正反粒子变换和空间反射联合变换下不守恒问题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
  •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建立与发展孤立子的量子理论、提出反常核态的概念、建立与发展随机格点规范理论、把时间作为分立动力学变量并进而建立分立动力学理论等方面都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 发表大量科学论文,著有《场论和粒子物理学》等科学专著。

1957年12月10日,瑞典斯德哥尔摩,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李政道(左三)、杨振宁(左一)出席诺贝尔奖颁奖典礼。

对祖国科学教育事业的贡献

多年来,李政道始终心系祖国的科学教育事业。自1972年起,他多次回国讲学、建言献策。改革开放后更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进步,为中国科学教育战略布局、高能物理前沿探索、高水平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与合作作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

1979年起,李政道发起并参与组织实施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USPEA),选拔推荐915人赴美深造,造就了一批领军学者和社会栋梁,创设了我国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范式。

1984年5月,李政道回国访问,5月17日,清华大学在主楼接待厅举行仪式,授予李政道名誉教授聘书。


1984年5月16日,李政道给时任清华校长高景德的信和他亲笔撰写的《关于如何安排“博士后”的科技青年的一些建议》。

李政道是我国博士后制度建立的倡导者。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派遣出国的留学博士陆续学成回国,国内从1981年正式实施学位制度后也开始有博士毕业生。如何为他们创造比较好的环境和条件,吸引更多的留学博士回国工作,使他们尽快成长为国家急需的高级人才,引起了李政道先生的关注。他多次给中国国家领导人和有关人士写信,建议借鉴发达国家博士后制度的经验,在中国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实行博士后制度。正是在李政道的积极倡导和建议下,经邓小平亲自批准,1985年7月,国务院批复了国家科委、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关于试办博士后流动站的报告》,中国博士后制度创立。

1992年6月5日,李政道在清华大学作学术报告,李政道阐述了基础科学与现代物理的前景,强调没有今日的基础科学就没有明日的科技应用,报告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


1995年4月30日,清华大学84周年校庆之际,举行了叶企孙铜像揭幕仪式。李政道为此专门从美国发来纪念叶企孙的题字手迹,以表达对恩师的爱戴与崇敬。

1998年,他发起设立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培育我国基础科学后备军数千人,成为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他曾说,光依靠出国留学不是长久之计,最后一定是要在中国培养年轻的科学家,在中国做出成绩来

1999年,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成立之初迁入理科楼新址时,李政道先生曾亲临致贺。

推动艺术与科学的融合

李政道先生在自己的科学研究生涯中深切感到“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在迎接清华大学90周年校庆之际,他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吴冠中共同发起举办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为此,他在2000年8月来校访问,与美术学院专门进行商讨。此后的近一年时间里,他亲自拟定方案、组织筹备。2001年5月31日,“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6月1日,“艺术与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暨“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清华大学举行,聘请李政道先生为“中心”名誉主任。由李政道先生与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为“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揭牌。


李政道与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为“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揭牌。


李政道亲笔绘制的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展览方案建议图。


李政道专门为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题字“艺科日新,与时偕行”。

“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分别于2001年、2006年、2012年、2016年、2019年和2024年持续举办了6届,成为清华大学重要的学术品牌,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影响力,也极大地推动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跨学科、跨文化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上实现高质量发展。

李政道创意的艺术与科学作品《物之道》


2016年12月7日,李政道写给时任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党委书记陈旭的信件。

深切缅怀

李政道先生的辞世是清华大学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乃至全球科技界、教育界、艺术界的重大损失。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李政道先生!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