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报告:全球渔业产量创新高,水产养殖首超捕捞渔业
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报告:全球渔业产量创新高,水产养殖首超捕捞渔业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最新发布的《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渔业和水产养殖产量创下历史新高,达到2.232亿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水产养殖动物类产量首次超过捕捞渔业动物类产量,这标志着全球渔业生产结构发生了历史性转变。
水产养殖产量首超捕捞渔业
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水产养殖产量达到创纪录的1.309亿吨,其中水生动物产量为9440万吨,占水生动物总产量的51%。相比之下,全球捕捞渔业产量为9230万吨,其中内陆捕捞产量为1130万吨,海洋捕捞产量为8100万吨。
这一转变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表示,虽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需进一步推进转型和适应行动,提升水产食品体系的效率、包容性、韧性和可持续性。
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水产养殖产量的增长表明该行业有能力满足全球对水产食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然而,报告也指出,继续扩大规模和集约化生产必须优先考虑可持续性,并让最需要支持的区域和社区从中受益。
目前,水产养殖生产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包括中国、印度尼西亚、印度、越南、孟加拉、菲律宾、韩国、挪威、埃及和智利在内的10个国家占水产养殖总产量的89.8%。与此同时,很多非洲和亚洲的低收入国家并未充分发挥潜力。
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政策,技术转让,能力建设和负责任投资能够推动可持续水产养殖在需求最突出的区域,尤其是非洲,实现发展壮大。
全球水产食品消费持续增长
水产食品的创纪录产量凸显了该部门在应对粮食不安全和营养不良问题方面的潜力。2021年,水生动物食品全球表观消费量为1.625亿吨。这个数字的增幅几乎是1961年以来全球人口增速的两倍。全球人均年消费量由1961年的9.1公斤增长至2022年的20.7公斤。
在水生动物总产量中,89%被用于人类直接消费,表明渔业和水产养殖在保障全球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余产量被用于间接或非食物用途,主要是生产鱼粉和鱼油。
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尽管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全球渔业和水产养殖业仍面临诸多挑战。2021年,在生物可持续水平范围内捕捞的海洋种群比例降至62.3%,比2019年下降2.3%。按产量水平加权计算后,2021年粮农组织监测种群上岸量中估计有76.9%来自于生物可持续种群。这表明,有效的渔业管理可积极推动种群恢复,增加捕捞产量,且目前亟需推广有效政策逆转当前的下滑趋势。
未来展望
粮农组织预计,至2032年,全球水生动物产量将增长10%,达到2.05亿吨。产量的增长主要源自于水产养殖规模扩大和捕捞渔业产量恢复。2032年表观消费量将增长12%,人均产品供应量达到21.3公斤。消费增长的主要拉动因素包括收入水平提高,城市化进程加速,渔获后处理和流通条件的改进,以及膳食趋势的不断调整。
然而,由于产量增速跟不上人口增长,非洲的人均表观消费量仍将持续下滑。此种趋势对于撒哈拉以南非洲而言尤为令人担忧,因为这一区域的很多国家依赖水产食品满足营养需求,尤其是动物蛋白和微量营养素。
报告还面向2050年提出了人口动态趋势对水生动物食品供的潜在影响模式。随着全球人口增长,将2022年的水生动物食品人均表观消费量(估计为20.7公斤)一直保持到2050年需要将水生动物食品供应量增加3600万吨,增幅为22%。鉴于水产食品在消除饥饿、营养不良和减少贫困方面发挥着更为显著的作用,当前亟需在全球范围内加快实施“蓝色转型”优先行动。
结语
全球渔业和水产养殖产量创新高,不仅体现了行业的蓬勃发展,更凸显了其在全球粮食安全和营养改善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如何在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仍是未来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